第六單元 明清的宮殿、皇家園林和陵墓第1課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
紫禁城宮殿群沿南北中軸線排列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外城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天安門的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貫徹《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傳統都城設計理念。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筑。其他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紫禁城的正門叫“午門”, 午門為雙檐城樓,兩側向前突出,形成為凹字形狀圍成一個青石鋪地的小廣場。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整體上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俗稱五鳳樓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在明代,重大軍事行動的出征、凱旋、獻俘、頒布歷書等儀式同,都在這里舉行,有時也成為懲戒大臣的場所。在10米高的城墻墩臺上,有1組建筑。正中是9間面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筑,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這種布局,給人以極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門,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現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個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這就是外朝的3大殿。基臺3層重疊,每層周圍都用漢白玉雕刻的各種構件壘砌,造型優美。下層基臺最大,通過龍墀走道上達中層,再通過中層龍墀到達上層臺面。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雕“御路”,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在25000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云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玲瓏秀麗,重疊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巒。這是我國建筑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25000平方米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唇間,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大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