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清的宮殿、皇家園林和陵墓第1課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宮
太和殿高35.05米,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構成4大坡的屋面。我國古代建筑屋面呈現坡度,這跟建筑技術有關。這種構架習慣上稱抬梁式。先在基礎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梁上立小矮柱 (瓜柱),然后再架上一層比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而每層的梁卻逐層縮短。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 (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層加高,而小梁逐層縮短,就構成具有坡度的屋面。太和殿的四大坡頂就是這樣構成的。
太和殿殿座南北縱深37.20米,東西橫廣63.96米。由南北縱深計算,木柱是6根為一組;東西橫闊計算,是12根為一組。殿內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14.4米,柱徑1.06米,都是整塊巨材。以每四柱的空間作為一間計算,太和殿是由55間組成的大殿堂。殿里的“天花”、“藻井”,殿外檐下的“斗栱”,都加彩繪,富麗堂皇。“斗栱”是我國建筑中的一種特殊構件。斗的形狀像一個小方木斗;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塊叫做栱。斗在下面,栱安放在斗的上面槽里,總稱斗栱。這種構件,裝在柱頭上的叫柱頭科,分組裝在外檐兩柱之間額枋上的平板枋 (又名坐斗枋)叫平身科,裝在角柱上的叫角科。像太和殿這樣出檐深遠的大殿堂,各組斗栱可以重疊挑出多層,術語叫做幾跴。檐下斗栱,在建筑上具有兩重作用:主要在結構上起到支撐作用,支托屋檐重量通過斗栱過渡到立柱上;另外,由于在檐下重疊挑出,并加彩繪,遠望如重巒疊翠,具有裝飾作用。
在明清時期,為了行政的方便,在承天門(今天安門)以南,設置了許多中央機構,其中戶部、吏部等在東側,刑部、都察院等在西側,以至民間有“東邊掌生,西邊牚死”的說法。沿中軸線四外延伸的街巷中,主要的大街多是南北向的,而胡同小巷多是東西向的,皇城與宮城中,與各街巷一起,形成了一個和諧有序的整體。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在明代稱為皇極殿,殿高35米,東西64米,南北33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84根,其中圍繞御座的6根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也是明清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征,主要是舉行大朝會時用。如新皇帝“登基”(即位)、向全國頒布政令和詔書,皇帝的生日和新年元旦在此接受朝臣的祝賀,以及每年的冬至節刀在此坐朝。由于這個節日(冬至)封建皇帝要以天子名義向天祭告,在國城門外有象征天的建筑叫天壇,去天壇前先在這里舉行儀式。雖只有每年固定的數次慶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慶典之際卻異乎尋常的隆重鋪張。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這里是皇帝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