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清的宮殿、皇家園林和陵墓第1課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宮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每年除夊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清代這里還是舉行殿試的地方。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后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
從保和殿穿過乾清門,自南向北分別是號稱內廷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清康熙一般在召見群臣、聽他們面奏政事后,就在乾清宮批閱奏章。他常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與前來覲見的地方大員進行交談,對他們提出行政建議。清人趙翼記載說,乾隆皇帝一早到乾甭宮處理政事時,蠟燭還要燃一寸多才天明。他吃過早飯后,開始批閱奏章,然后召見大臣,每天要有四五起。最后是召見軍機大臣,做出指示。如有新選任的文武官員,還要由吏、兵二部官員帶領朝見,這時便已接近中午。
乾清宮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與清代皇位繼承制度的變化有直接聯系。這一變化對清中后期的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乾清宮正殿 掛著順治御書的“正大光明”匾。由于康熙朝皇子間爭奪皇位的斗爭相當激烈,所以率領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兩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在皇帝死后驗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繼承人即位。由于皇子事先不知誰被立為繼承人,因此也無從爭斗。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辦法也就無需使用了。
在明代晚期歷史上有三大案,其中兩案發生在乾清宮。一個叫紅丸案,原來明低萬歷朝朱 當了48年皇帝,死后由其子朱常洛繼皇帝,年號泰昌。這位皇帝是一個貪戀糜爛生活的人,登位不多天便生了重病。有鴻臚寺衙門名李可灼進呈紅色丸藥,朱長洛連服兩丸,這位剛坐月余的泰昌皇帝,便一命嗚呼了。當時朝野嘩然,朝中黨派亦借此事相互攻詰。這就是明史書中的紅丸案。
朱常洛有個各號選侍級別的妃子李氏,曾撫養過皇長子,由于當時曾有意將選侍提升為貴妃稱號,常洛死后,李選侍便居中乾清宮,挾皇子以自重。當時在朝中號稱名臣楊漣、左光斗等堅持要選侍移出乾清宮。這件事又引起朝臣黨派的斗爭,明史中稱為移宮案。在早些時候,有一名叫張差男子持杖大鬧慈慶宮,稱為梃擊案,合稱為明皇宮中三大案。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祖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在坤寧宮的東西兩側,分別是眾妃嬪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眾皇子則居住在乾清宮東西兩側的宮殿里。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在后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