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特點: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陰陽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并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
3、思想主張:
(1)“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戰國時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運行產生的影響,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運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即黑統、白統、赤統的順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統,商朝代表白統;周朝則是赤統。夏、商、周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循環。之后,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循環,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然而,繼承周朝統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春秋時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創立了黑統。因此,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現在思想駁雜無法維持一統,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以思想統一為政治統一服務。
(2)“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
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兒子,代表天統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治。此外,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當然,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而且,他還提出: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
(3)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為人處世標準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陰陽五行學說的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這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封建皇朝統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4、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后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