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第4節 群落的演替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新課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學。真正的學生探究活動是由問題引導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有價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種解決方法的生命科學問題,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建構性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的作用如下:(1)主導作用、導向作用、組織者。教師應當發揮“導向”的重要作用,發揮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進行“問題解決”。(2)發現者。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并抱有正確的態度。(3)中介者。教師是學生與教育方針及知識的橋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識提供給學生,還要注意他們的全面素質提高。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與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是必修三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的第四節《群落的演替》,本課內容較簡單,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許多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比較高。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鑒于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問題導學法,利用圖解、課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3、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材、圖解、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 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② 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③ 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④ 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演替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 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討論以及進行實地觀察,來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⑥ 通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現在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進展情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從以前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到現在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要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力目標
① 通過群落演替的過程培養學生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② 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現象中來分析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全面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五、教學課時安排:本節內容一課時完成
六、教學思路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群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