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復制》教學設計
一、 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突出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將科學研究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推導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作為本節課的教學主線,以求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讓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遺傳學的基本理論。這一課時,在聯系dna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dna通過復制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知識得理解和鞏固,對于學生深刻認識遺傳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癲na的復制”又是后面變異部分的基礎,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
dna的復制方式的發現雖然是選學內容,但是對學生的學會科學的探究,科學的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為探究的重點之一,但在知識層面上不作為重點。
dna復制過程完成了遺傳信息的傳遞功能;對dna復制過程的研究,蘊含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教育;dna復制的過程具有微觀、動態、連續、抽象的特點。因此,對dna復制的過程的探討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三、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有了dna雙螺旋結構、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本課時將要從分子水平來探討生命的本質,屬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識。高中學生的認知體系基本形成,認知結構迅速發展,認知能力不斷完善。他們能夠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有了較大的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認知活動的自覺性,認知系統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應的發展。
由于本課時內容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學生們會感到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以外,還通過啟發式教學,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培養他們分析、歸納、概括能力。
四、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1、 記住dna復制的概念
2、 簡述dna復制的過程,并分析、歸納出dna復制過程的特點。
3、 知道dna復制在遺傳上的意義
能力目標
1、 通過介紹meselson、stehl的試驗,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培養科學的思維。
2、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拉鏈和dna復制的比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測,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科學態度。
五、 教法、學法設計
(一)教法設計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時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比如:在學習dna復制的方式式,啟發學生去思考復制的方式可能有哪些?如果是這種方式,復制的結果是什么?如果是那種方式,復制的結果是什么?通過什么方式去證明你的假設?再比如:在學習dna復制的條件時,可以啟發學生去思考科學家是怎么知道需要這些條件的?除了課本上介紹的條件外,還可能需要什么條件?科學家是怎么知道的?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說——試驗驗證——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鋪設符合知識規律的思維軌道,強化素質教育。對于dna復制的過程,學生是沒有辦法去探究的,但這一部分又比較抽象,我采用化抽象為具體的辦法,采用拉鏈作為模型,讓學生對比拉鏈的拉上、拉開和課本上介紹的dna復制過程的異同點,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得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