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復制》教學設計
巡視學生的活動,記錄學生出現的問題。
教師投影展示部分小組的討論情況。
教師展示科學家的實際實驗結果。
并總結出科學發(fā)現的一般過程。
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們根據剛才演繹得結果,推導出這樣的可能實驗現象:如果是全保留復制,則離心后dna條帶應該只有兩條;如果是半保留復制,則離心后dna條帶應該有三條,并畫出條帶的位置。 本模擬探索試驗的設計和運用,旨在激發(fā)學生探索和協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d
n
a
復制的條件和過程探討
(約20分鐘) 請同學們思考dna復制至少需要什么條件?
科學家是怎么知道這些條件的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
模板:兩條鏈分別作為模板
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
能量:由atp提供
酶:解旋酶、聚合酶等
科學家通過推導和實驗知道的。 學生可能說不全,老師引導學生補充完整。
介紹試驗
請同學們想一想,下面這個事實說明了什么?
1958年美國生化學家kornberg在試管中用脫氧核苷酸合成dna。他將大腸桿菌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加入到含有四種豐富的脫氧核苷酸和適量的mg2+的人工體系中,并沒有發(fā)生dna 的合成,當加入少量的rna作引子和atp作為能源物質,經保溫孵育后,測定其中dna的含量。發(fā)現其中的dna的含量增加了。
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復制除需要四個基本條件外,還需要其他條件,如rna引物等。
旨在提醒學生不能把書讀死。而應該始終保持懷疑和探究的心態(tài)。
模擬
探討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上有關dna復制過程的內容,總結dna復制大體上分為幾個步驟。
教師通過拉鏈來模擬dna復制過程。提出問題:
拉鏈中的各個部件各代表復制過程中的什么?
復制代數和dna數目之間,及與含母鏈的dna數目之間有什么關系?
dna復制過程是否就是完全像拉鏈的開合? 學生自學并總結,如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解鏈——合成子鏈——螺旋
學生分組討論拉鏈中的各個部件各代表復制過程中的什么,由學生代表發(fā)言。 培養(yǎng)學生聯想理解的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化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習效率。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dna復制的理解。
觀看動畫 組織學生觀看dna復制的動畫課件。 學生隨著動畫的演示,一起念出過程:解鏈——合成子鏈——螺旋
反復播放dna復制的動畫,使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識過渡。
dna復制的意義 dna復制有什么意義? 傳遞遺傳信息
課堂小結 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概括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 鞏固基礎知識
課堂測評
基礎知識測評 學生練習 檢驗知識目標達標情況
八、課堂測評
1、一個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形成了200個子代噬菌體,子代dna中含最初dna鏈的dna占
a. 1% b. 2% c. 25% d. 50%
2、下列關于dna復制的說法,其中不正確的是( ):
a.dna復制過程中需要酶的催化 b.dna復制過程中需要的能量直接由糖類提供
c.dna分子是邊解旋邊復制的 d.dna復制過程中兩條母鏈均可作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