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復制》教學設計
(二)學法設計
本課時通過設疑導學,指導學生自主探索dna復制的方式和復制的條件,發現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協作、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點撥導議,啟發學生思考、分析科學家的試驗,概括、總結出正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基本學習方法;通過展示小組提出的假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學會在學習中進行交流的基本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媒體選擇
1、多媒體課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內有dna復制過程的動畫)
2、實物展臺
展示學生推導的dna半保留和全保留復制的結果及相應得實驗結果示意圖
3、拉鏈四個
七、 教學程序設計
(1)流程圖
(2)教學過程:
程 序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復習舊知
引入新課
(3分鐘) 展示課件并提問:
1、dna化學組成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是什么樣的?
總結學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復制的課題。
思考回答:
1、dna化學組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的堿基組成。
2、兩條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 學生已有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知識是學習dna復制的基礎,由此引出新課題。
引導回憶
發現問題
(3-5分鐘) 有關dna復制,我們已經學習過哪些知識?你們覺得還有哪些疑問?
(以此設問引導學生回憶已有知識,發現新的問題。)
思考回答
1、dna復制發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2、由于dna主要存在與細胞核內,因此dna復制的場所主要是細胞核。
發現問題
關于dna怎樣復制?需要哪些條件?復制的結果怎樣?有什么特點?等等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解疑心理,教師此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緊扣主題的具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問題,使學生主動去探索。
d
n
a
復制方式探討
(約10分鐘)
分組討論模擬探索
沃森和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短文的結尾處寫道:“在提出堿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后,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
你能從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設想出dna復制的方式可能有哪幾種嗎?
假如用15n標記母鏈,用14n標記子鏈,請同學們根據假設分組討論復制一代和兩代的結果是什么?用圖形表示結果。
教師投影展示部分小組的討論情況。
學生分組分析討論,提出dna復制的兩種假設:全保留復制和半保留復制。
學生根據假設討論演繹并畫圖表示兩種復制的結果
小組間相互補充作出評價 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并進一步復習假說-演繹法。
1958年meselson和stehl用含有15n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經過多次細胞分裂,細菌細胞的dna充分地被15n標記上。然后把這些細胞移入正常的含同位素14n的培養基中,然后,在不同時刻(復制不同代數后)收集細菌樣本,從中提取dna,再將提出的dna進行離心,記錄離心后試管中dna的位置。
密度大的dna在試管的上方還是下方,密度小的呢?中等的呢? 請同學們思考用密度梯度離心之后試管中的dna條帶所在的位置。并畫出示意圖。請同學們思考用密度梯度離心之后試管中的dna條帶所在的位置。并畫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