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質1
教學目標
1.理解不等式的性質,掌握不等式各個性質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掌握它們的證明方法以及功能、運用;
2.掌握兩個實數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過不等式性質證明的學習,提高學生邏輯推論的能力;
4.提高本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條理思維的習慣和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首先通過數形結合,給出了比較實數大小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給出了不等式的性質,一共講了五個定理和三個推論,并給出了嚴格的證明。
知識結構圖
(2)重點、難點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質”一節中,聯系了實數和數軸的對應關系、比較實數大小的方法,復習了初中學過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不等式的性質是穿越本章內容的一條主線,無論是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定理的證明及其應用,不等式的證明和解一些簡單的不等式,無不以不等式的性質作為基礎。
本節的重點是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不等式的五個定理和三個推論;難點是不等式的性質成立的條件及其它的應用。
①比較實數的大小
教材運用數形結合的觀點,從實數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出發, 與初中學過的知識“在數軸上表示的兩個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利用數軸可以比較數的大小。
指出比較兩實數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較法:
比較兩個實數a與b的大小,歸結為判斷它們的差a-b的符號,而這又必然歸結到實數運算的符號法則.
比較兩個代數式的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而這又歸結為判斷它們的差的符號.
②理清不等式的幾個性質的關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個定理3個推論,是從證明過程安排順序的.從這幾個性質的分類來說,可以分為三類:
(Ⅰ)不等式的理論性質: (對稱性)
(傳遞性)
(Ⅱ)一個不等式的性質:
(n∈N,n>1)
(n∈N,n>1)
(Ⅲ)兩個不等式的性質:
2.教法建議
本節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變形技能,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為今后證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學習奠定技能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授課方法可以采取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問答形式不斷地給學生設置疑問(即:設疑);對教學難點 ,再由講授形式解決疑問.(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師設疑→學生討論→教師啟發→解疑.
教學過程 可分為:發現定理、定理證明、定理應用,采用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發現定理、證明定理.采用類比聯想,變形轉化,應用定理或應用定理的證明思路;解決一些較簡單的證明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實數的運算性質與大小順序間關系; 教學重點 比較兩實數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實數運算的符號法則 教學方法 啟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我們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在數軸上不同的兩點中,右邊的點表示的實數比左邊的點表示的實數大.例如,在右圖中,點A表示實數 ,點B表示實數 ,點A在點B右邊,那么 . 我們再看右圖, 表示 減去 所得的差是一個大于0的數即正數.一般地: 若 ,則 是正數;逆命題也正確. 類似地,若,則 是負數;若 ,則 .它們的逆命題都正確. 這就是說:(打出幻燈片1) 由此可見,要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只要考察它們的差就可以了,這也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講授新課 1. 比較兩實數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較法 比較兩個實數 與 的大小,歸結為判斷它們的差 的符號,而這又必然歸結到實數運算的符號法則. 比較兩個代數式的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而這又歸結為判斷它們的差的符號. 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例題來熟悉求差比較法. 2. 例題講解 例1 比較 與 的大小. 分析:此題屬于兩代數式比較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開,合并同類項之后,判斷差值正負,并根據實數運算的符號法則來得出兩個代數式的大小. 解: ∴ 例2 已知,比較( 與 的大小. 分析:此題與例1基本類似,也屬于兩個代數式比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應該在對差值正負判斷時引起注意,對于限制條件的應用經常被學生所忽略. 由 得 ,從而 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例2中,如果沒有 這個條件,那么比較的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若沒有 這一條件,則 ,從而 大于或等于 ) 為了使大家進一步掌握求差比較法,我們來進行下面的練習. 三、課堂練習 1.比較 的大小. 要求:學生板演練習,老師講評,并強調學生注意加限制條件的題目.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大家要明確實數運算的符號法則, 掌握求差比較法來比較兩實數或代數式的大小. 課后作業 習題6.1 1,2,3. 板書設計 §6.1.1 不等式的性質 1.求差比較法 例1 學生 …… 例2 板演 ……
2.掌握求差法比較兩實數或代數式大小;
3.強調數形結合思想.
2.如果 ,比較 的大小.
3.已知,比較 與 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