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談》教學材料
這部分還突出刻畫了領隊駝的聲勢,用“耀入”一詞寫猩紅大旗色彩的鮮麗,用“充滿”來狀聲音的豐富,都很貼切傳神。最后寫風景的變化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非常自然得體。一個“涌”字精確地表述出駱駝隊給人帶來的美感之強烈。
那邊的山多數是禿頂的,然而層層的梯田,將禿頂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稈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別有一種惹人憐愛的姿態。
這些景物描寫都用了擬人化的比喻修辭方法,使它們生機盎然,充滿情趣,活潑可愛。為晚歸的種地人的出現烘托了氣氛。透露出作者對這片解放了的土地的眷戀情懷。
三五月明之夜
不直接說十五月明之夜,用藏詞修辭格,顯得含蓄而優美。
生產
“生產”一詞加了引號,表明這詞有著不尋常的涵義,不僅是一般的具體的勞作,而且是參加粉碎敵人封鎖的革命斗爭。
他們的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用擬人修辭格,渲染他們樂觀飽滿的情緒、歡暢融洽的氣氛,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革命知識分子神采飛揚的風貌。
我們都曾見過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
用借代修辭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優裕,與山洞中“一對人兒促膝而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風貌。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樹可以稱為林
用假設句,以商量的口吻與讀者談話,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拉近了,顯得親切而和氣。
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邊就有三四個
用假設句,以商量的口吻與讀者談話,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拉近了,顯得親切而和氣。
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
倒裝句,定語后置。順著的句子應該是: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形成的和內容的)貧乏,增添了(形式的和內容的)景色。用倒裝句減少了內容的重復,強調了“填補”“貧乏”,強調了“增添景色”,也強調出“形式的和內容的”兩個方面,增強了表達效果。
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
倒裝句,主賓互置。應該是:我仿佛看見了他們兩個為民族精神的化身。強調了“民族的精神化身”,引人注意,具有強烈地藝術感染力。
寫作特點
一、寫景與議論相結合
這篇散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寫景與議論相結合,有較強的議論色彩。文章用回憶的方式,描繪了幾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體現著不同意義的風景片斷。在描寫完每一個風景片斷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簡短的評論。這些評論并不是抽象的說理,而是緊緊結合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抒寫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寫所體現的思想意義。而每一段評論,作者都圍繞著人的活動是構成風景的重要條件,贊美人的偉大這樣一個觀點。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為一條紅線,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風景片斷貫穿起來,組成一幅完整有機的圖畫,生動地反映了解放區革命隊伍的戰斗生活,歌頌了解放區蓬勃興旺的革命事業和革命戰士崇高偉大的精神品質。
二、描寫層層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文章描寫的六個風景片斷,從寫一般人到寫革命者,再到寫手握鋼槍的革命戰士;從寫人類的一般活動可以使自然改觀,到寫革命者的革命活動、革命精神可以創造第二自然,再到寫革命戰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氣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會,創造未來。描寫一步步深入,意境一步步深化,從而把作者對解放區革命戰士和革命事業的歌頌贊美之情,一層層推向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