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春節情結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殺不掉的。袁世凱當政時曾下令廢除春節,一時民心浮動舉國嘩然。區區一紙文告豈能削得去數千年文化積淀鑄成的民族圖騰?結果號令變成笑柄,人民照樣放鞭炮過大年,83天短命皇帝落個千古罵名。春節也不是任何“洋節”能夠取代的,據聞有專家針對時下一些青年鐘情“洋節”,憂心忡忡撰文要“保衛春節”,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卻以為很有點“杞人憂天”:你只需看看千百萬乘飛機火車輪船汽車回家過年的人潮,匯成的這道地球上最特別最火爆的風景,就明白世上沒有什么節氣敢與春節較勁!夜讀史書,自古圣賢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與民
同樂之舉;翻看老照片,當年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與陜北軍民載歌載舞共度新春,令人動容。近年來中央大力倡導執政為民,新春“三下鄉”如火如荼,各級領導紛紛下基層“送溫暖”,今年更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使這個春節凝聚更多的歡聲笑語和魚水情、同胞誼。陜西一位災民自編這樣一副春聯:“縣長臘月踏冰來,新春佳節笑顏開”,橫批“雪里送炭”,這楹聯寫得雖欠嚴謹,卻真切表達群眾對公仆的禮贊、對未來的憧憬,聞之令人心熱。兩岸春節包機的閃亮登場,海外唐人街宮燈高懸鼓樂齊鳴的“鬧春”盛景,更令世人感受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和當代中國的卓然風采。
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五千載東方文明發祥地,那么春節,堪稱華夏兒女千古傳承的同心結、綿延不絕的感情鏈。春節是永恒的,一如炎黃永不衰、江河萬古流……
“解讀春節祝福中國”之春節新變化新活動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除了漢族,部分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春節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年俗活動出現簡化趨勢。歷史上的春節曾擁有諸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俗禮儀。從臘八開始,經過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拜年、逛廟會,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而如今的年俗活動被簡略化,有些內容正在消失。在城市,日常時空和節日時空之間的過渡環節和準備過程開始脫節,很多家庭的年夜飯不在家吃了,原來一家人的團圓飯變成了幾個家庭的拼桌團圓飯。年俗活動的簡化,折射了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一些文化變遷。
其次,神圣內涵的世俗化。專家認為,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當時的規矩和祭祀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發生了變化。作為宗教祭祀活動的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成為百姓狂歡的民俗盛會。目前,春節習俗中的神圣內涵越來越弱化,世俗意義卻越來越得到了強化。
第三,節日時空商業化。如今的春節彌漫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廟會上賣的跟商店里的都差不多,節日活動越來越被商業化。
第四,節日功能的轉化。春節的本意是除災祈福、趨吉避兇,如今卻神圣儀式逐漸被世俗化,春節的傳統功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F在,春節失去了許多它原有的宗教民俗內涵和社會文化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一些節日民俗有所變化是很正常的,也是歷史必然現象,人們的需求在變化,民俗也要在變化中保留傳統內涵。節日習俗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及文化環境發生變化,它必然要隨之發生變化和調適。近年來,圣誕節等洋節日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是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例證,并非消極意義上的文化入侵,是全球化時代正常文化價值交流碰撞現象,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有人喊出“保衛春節”的口號,但我覺得與其“保護”,不如注入新的活力給春節一個自由發展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