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常識》第四課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教案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板書)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購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28頁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 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 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板書)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9頁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