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常識》第七課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案
《哲學常識》第七課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案
【重點】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難點】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識記: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所包含的意思。
理解: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要求學生掌握錯誤原因;
⑵能力方面:
提高抽象思維、辯證思維能力:通過教學運用投影顯示手段或舉例引導學生人具體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活現象中把握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等等;
⑶覺悟方面:
①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和社會、集體關系,正確認識人生價值以澄清“人性自私論”的錯誤。
②認識個正當利益與“自私”的根本區別。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邊學習的有關內容,概括起來分屬于兩部分知識,一部分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是價值觀的,本課書要學習和探討的則是關于人生觀的,那么這三者之間是否是彼此分立、 毫不相干的呢?請大家閱讀教材本課書的前言這一段,并翻閱一下本課的節題和框題。
(學生閱讀,回答)
通過粗略地閱讀,我們可以發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部分是有其內在聯系的。
本課書的主題側重人生觀,人生觀的根本問題是人生價值問題;實現人生的值是需要條件的;人生價值總是與人生目標相聯系的,這幾部分知識的有機聯系,便構成了我們將要學習的這課書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年報這張知識結構圖表:
(出示投影片)
(教學建議:由于“人性自私論”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影響,是本部分知識學習的主要障礙,建議教師組織一節討論課,圍繞“人性自私論”討論的本質屬性是什么,然后再進行總結、講解)
第一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一、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板書)
上節課,我們就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理有據,我認為可貴之處有①注意了運用已學過的哲學理論,比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②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并齊心合力進行合作,為本組的觀點尋找有力的論據。下面我們對討論的情況進行一下總結。
l、“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板書)
(l)它違反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板書)
設問:所謂本質,應該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那么,對人類社會來說,自私觀念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嗎?
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這種社會存在決定了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有私有觀念。
請同學們看教材第68頁的最后一段小宇材料,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設問:那么,原始人那種一切從群體出發、一切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
也不是,當時的人們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話所說:“私有觀念對于一切資產者是非常自然的,但當初跑進人們腦筋卻不那么容易。當人們開始思想時,恰恰相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切應當歸大家。”
當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有了剩余產品之后,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觀念。而且將來,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以后,自私觀念也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