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學常識中的諺語典故歸類
1、天地和氣,萬物自生 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后,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4、掩耳盜鈴 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愿望代替客觀現實。又如,“畫餅充饑”、“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亦屬此義。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說明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明同一事物,由于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巧”等亦屬同理。
8、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9、心外無物 是說物質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10、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 這是陳云同志的一貫主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和迷信盲從的奴隸主義。也就是說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1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12、刻舟求劍 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屬此類。
13、人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一種不可知論。
14、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長 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16、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