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五課 認識的根本任務教案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五課 認識的根本任務教案
【重點】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難點】現象與本質的區別;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識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含義;真理、科學理論的含義;
理解:結合自身體驗,通過對比,表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本含義;列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實例,說明真理的確切含義;
運用:剖析對某事物的認識過程,說明認識的根本任務,進而分析“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危害。
⑵能力方面:
①通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區別的教學,提高學生比較分析能力;
②通過對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的三條理由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⑶覺悟方面:
提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的自覺性,正確對待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某些現象,能夠人本質上予以分析。
復習提問:
1.在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上(或"認識世界"上)人區別于動物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給講授新課作知識準備,并引出節題和本節課的內容。)
導入新課:
在“認識”事物上,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那末,人們認識世界的重點是認識事物的現象,還是認識事物的本質?怎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呢?
1. 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板書)
講授新課:
一. 認識的根本任務(板書)
1.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板書)
什么是感性認識?什么是理性認識?我們知道,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一個在實踐中由接觸現象(認識事物的現象)到把握本質(認識事物的本質)的過程。
例如,我們對一所學校的認識:
首先看到的是各種現象:學校的大門、校舍、操場、校園環境、各種設施;從傳達室到校長師生員工的待人接物;教師的講授、學生的活動。
時間長了,了解多了,進而對學校的校風、教育質量、辦學水平作出評價。
前者就是感性認識,后者就是理性認識。圖示如下:
2. 為什么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和規律(板書)
請同學們粗讀教材第10頁至13頁,先了解一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述的。(同學閱讀、回答,教師小結。)
。1). 現象同本質是相互區別的。
現象同本質有什么區別呢?請看幾個例子。
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戶的鐵板、石頭和木塊。
冬天感覺鐵板最涼,依次是石頭、木塊
夏天感覺鐵板最燙,依次是石頭、木塊
溫度相同
不同物質的導熱性不同
。ǜ行哉J識)
(理性認識)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事例,但從以上已經可以看出: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是相互區別的。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第10頁最后一段至11頁第四段,看看教材中講的現象和本質的區別都有哪些。(在同學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現象
本質
規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
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是事物的個別的東西
是同類現象中一般東西
是多變的
是相對穩定的
(2)
能夠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可見,現象不是本質,現象再豐富仍然是現象,感性認識不是理性認識。這當然不是說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毫無關系,現象反映著本質,感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人環節一個階段,是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這個問題在后面還要講到。正由于現象和本質是相互區別的,所以,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