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教學設計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教學設計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一)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2)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層含義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運用:列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具體事例,說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論證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能力目標]:
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
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提綱]:
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1)事事有矛盾
(2)時時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論要求
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它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矛盾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有特點在它
4、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教學重點、難點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1、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
(1)每一事物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食物之間都存在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能構成矛盾關系。
(2)還未進入人們視野,還未能對其具體矛盾做出科學解釋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時時有矛盾”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存在無矛盾狀態,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有時表現為差異,有時激化,最后是矛盾的解決。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2)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民下三個方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據;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這是區分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依據;③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這是在總體上、在相互聯系上把握事物的依據。
(3)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準確理解和把握這一原理應注意兩點:①弄清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的含義,是掌握這一原理的前提。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種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點、共同性,或者叫“共同本質”。特殊性即個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特征,或者叫“特殊本質”。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一般與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含義相同。②準確把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是挖掘這一哲學原理的關鍵。首先,要弄清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怎樣相互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寓于”即“存在于”、“包含于”的意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指任何“個別”都包含著“一般”,任何“共性”都存在于“個性”之中。千萬注意,不能認為一般包含個別、共性包含個性,因為共性撇開事物的具體特點,只是概括、抽象了共同點、共同本質。導致這樣的錯誤往往是對普遍性(共性)與特殊性(個性)的含義理解不夠,混同于“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或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總是與它的同類的事物有某種共同點,總具有同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其次,我們要弄清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怎樣相互轉化的。這里有兩種情況:從空間上看,在一定范圍內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內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從時間上看,在一定階段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發展階段上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兩者的區分是相對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是由客觀世界范圍的極其廣大和事物發展的無限性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