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學常識中的諺語典故歸類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與本質,二者不同。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片面的、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48、萬變不離其宗 是說現象與本質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是本質的表現。
49、聲東擊西 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別,“聲東”是假象,“擊西”是真象,其本質是迷惑敵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莊舞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同屬此理。
50、買櫝還珠 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人,看到裝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價買了盒子,而把寶貴的珍珠卻還給了賣者。比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又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亦屬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 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52、盲人騎瞎馬 比喻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一種盲目的實踐。因為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因而它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又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即是這個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說只有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認識。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須深入實際,反復實踐,切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54、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經過人腦的思維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由于人們獲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雜、真偽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綜合過程,才能形成理性認識。又如,“多想出智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同屬此義。
55、邯鄲學步 比喻不動腦筋,一味模仿別人,結果弄巧成拙,鬧出笑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要善于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否則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又如,“東施效顰”、“囫圇吞棗”等同屬此類。
56、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是說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就必須掌握推理的思維方法。因為,只有學會推理(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經不了 比喻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人的實踐和認識也是隨之變化發展的,停止的觀點,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是通過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而獲得的,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識”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59、書到用時方恨少 是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到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的不足,從而激勵自身不斷地追求知識,擴展視野,深化認識。正如恩格斯說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又如,“吃一暫,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然后知不足”等,同屬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