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八課第二節第一框 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人民群眾的含義;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與方法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人民群眾的含義”時,采用事例分析法和講授法;在分析“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時,采用事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法相結合。
3、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樹立熱愛人民群眾的觀念。
【教學重點】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教學難點】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教學方法】事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什么?實踐的主體是什么?
2.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導入新課: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既然實踐是如此重要,青年學生成才和實踐是什么樣的關系?怎樣去投身社會實踐?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二節。
第二節 在實踐中鍛煉成才(板書)
多媒播放:《國際歌》并出示歌詞,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提問:這首歌詞表達了一個什么極其深刻的真理?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一、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板書)
1.什么是人民群眾(板書)
教師分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人民群眾有它的量的規定性,即是“人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即指一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人民群眾包括一切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勞動群眾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兩個部分。
材料:《規劃》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艱巨的發展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
提問:這里的“人”指什么?為什么要以人為本?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板書)
(1)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板書)
教師分析: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主要是說勞動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自然資源是一種天然財富,要把天然財富改造成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就必須掌握適當的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又總是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不創造出衣、食、住、行等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生活資料,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板書)
多媒體播放:《天鵝湖》、《西游記》片段、音樂《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