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八課第二節第一框 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提問:這些名著作者分別是誰?他們創作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①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板書)
教師分析:一切精神活動,都離不開生產實踐的基礎。無論何人離開了生產實踐創造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手段,無法生存也就無法從事其它精神活動。
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板書)
教師分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們的創造活動,就是對群眾分散的零碎的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對比較系統的經驗進行整理加工。“小資料”聶耳的《碼頭工人歌》就是證明。沒有群眾的實踐經驗,任何人無法創造精神財富。
材料:“神舟”飛船載人升空,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艱苦創業、勇攀高峰的碩果。在艱苦的創業條件下,廣大航天人身居戈壁荒漠,胸懷凌云壯志,放眼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以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創造了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奇跡。從科研院所到試驗基地,從北國寒冬到南國炎夏,從大漠風沙到瀚海驚濤,到處留下了航天人辛勞的足跡,灑下了他們不懈奮斗的汗水。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一劍,光耀神州。一代代航天人艱苦奮進的精神,正成為新時期我們民族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提問:這段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③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板書)
教師分析: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社會的主人,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起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擁護,才能成功。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的成果凝結著人們的某種智慧,因此,這些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直接創造了許多雕刻、繪畫作品等精神財富。
提問:
媒體播放:法國大革命圖片
提問:結合上述圖片談談你對“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他自己爭得的,而是貧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他爭得的。”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板書)
教師分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它們之間矛盾不斷地產生、發展和解決,由不適應到適應波浪式螺旋形上升的過程,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實現的。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群眾始終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 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所起的作用是通過進行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的。我國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億萬群眾共同的事業。當前,我國人民群眾正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改革并加快改革步伐,這必將成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青年學生也必將與全國人民群眾一道積極投身改革大潮中去,為推動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