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第一框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從容說課
第一,第三節包括兩大內容,第一和第二兩個框題是本課的方法論意義,第三框題是本課的理論總結。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在第一節和第二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自然應當過渡到“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第一框題)這一總的方法論要求上來,而“了解國情立足國情”(第二框題)又是“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的補充和深化。第一節、第二節和第三節第一、二框題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關于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要求。以此為基礎,第三框題又以哲學基本問題為線索,概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進而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一定意義上講,學好第三節是學習本課的根本目的。
第二,第一框題的根本內容是,論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有些道理學生還未在哲學課上學習,預備知識不足,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引起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注意把理論內容滲入到材料的敘述中;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回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含義;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是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要求學生能通過事例來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為什么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并能夠用哲學道理說明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能力方面
通過理解“為什么要從實際出發”的三條道理,體會思維逐步上升進行抽象的過程,進一步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了解什么叫“正確”什么叫“錯誤”,什么叫從實際出發,什么叫從主觀出發,提高對比分析能力。
覺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是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此概念是理解本節基本觀點的基礎。
2.用哲學原理說明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在教材談的三點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
●教學難點
辯證地把握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只從個別事實、個別情況出發。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對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盡可能地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體會教材說明問題的邏輯順序以及透過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師加以點撥)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鞏固知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我國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伯樂著有《相馬經》,書中說:“良馬額部隆起,目如青蚨,四個蹄子猶如壘起的酒曲餅。”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經書,按照書上所講的這些特征出去“相馬”。(按圖索驥)結果,他雙手捧著一只癩蛤蟆興沖沖地回家向父親報告:“我也‘相’了一匹馬,額頭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只是四個蹄子不像壘起的酒曲餅。”伯樂見了,哭笑不得,對兒子說:“你的這匹馬太會跳了,大概駕馭不了啊!”(講此故事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師]伯樂的兒子為什么會鬧出把“癩蛤蟆”當“良馬”的笑話呢?
[生]伯樂的兒子不顧實際情況,只是死搬教條。
[師]對,伯樂的兒子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就在于他生吞活剝書本知識,唯書不唯實,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那么,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隨即板書節題、框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