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師]當然主觀主義還有其他一些表現。如原湖北省副省長孟慶平生活腐化,貪污受賄。當東窗事發,中紀委調查他,他竟這樣講:“好人壞人看面相也能看出來——這叫“麻衣相法”。就憑我這面相,你們仔細瞅瞅:我會是壞人么?!”好人還是壞人,只能看他的言行,怎么能只憑面相呢?憑面相當然不符合實際,看面相,孟慶平恐怕真的相貌堂堂,一副好人相,而事實上呢?
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
(多媒體顯示)
把木梳賣給和尚
某企業招聘營銷人員,企業負責人出了一個實踐性題目:把木梳賣給和尚。眾多應聘者困惑不解,光頭和尚怎么會買木梳?紛紛離去,剩下了甲、乙、丙三人。甲歷盡艱辛甚至遭受和尚們的唾罵,最后賣出一把木梳。那是下山時如火如荼的太陽下小和尚撓著又臟又厚的頭皮,甲遞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癢,順便買了一把。乙為人比較機靈。他見朝圣拜神者個個被山風吹得頭發蓬亂,便建議長老在廟宇里備一把木梳讓進香者梳理一下亂發以免蓬頭垢面對神不敬。長老采納了這個建議買了十把,因為山上有十座廟宇。丙思路比較寬廣富于開拓,一次賣出木梳一千把。怎么賣法?丙說,他到一名山古剎,見進香者如云,施主絡繹不絕,便對主持建議說:“進香者其心虔誠,施主慷慨,寶剎應對施主有所回贈以報平安,鼓勵他們多做善事,你書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寫上“積善梳”三字作為紀念品贈給香客。”主持大喜,當即買下一千把,香客得到了紀念品也十分高興。
[師]故事中的應聘者一聽要把木梳賣給和尚而困惑不解,隨即大都紛紛離去,是否表明他們這是從實際出發呢?
[生]不是。他們這是害怕困難,不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表現。這不是真正的從實際出發。
[師]你如何評價甲、乙、丙三人的做法?
[生甲]甲不顧和尚沒有頭發的實際,而直接向和尚推銷木梳必然要碰釘子。
[生乙]乙、丙都機靈,特別是丙,思路比較寬廣富于開拓,不是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一下子推銷一千把,難得可貴。
[師]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因為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從實際出發,并不是從單一的因素,不變的因素出發,它要求我們要看到各種因素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我們不能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人們可以發揮意識的力量去改變事物的原有狀態,從復雜的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才能達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課堂總結]
本課時,我們講了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課后作業
一、選擇題
1.下列說法中,體現物質決定意識的有 ( )
a.方針政策對了頭,吃喝穿用不用愁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d.建筑師根據圖紙施工
2.“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一俗語體現的哲學觀點是 ( )
a.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
b.學習間接經驗是后天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c.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解決矛盾的關鍵
d.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具體的、多變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