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回顧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道路,結合教材有關內容,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左” 傾、右傾機會主義在認識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會導致什么結果?
②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于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對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為什么?
③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生]“左”傾和右傾有什么區別?
[師]右傾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淫威,一再妥協退讓,喪失了革命的主動權。“左”傾表現為急躁冒進,不顧時機是否成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曾連續三次出現“左”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后,我黨也主要犯“左”的錯誤,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既要防右,也要防“左”,更重要的是要防“左”。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左”傾和右傾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都是主觀認識脫離中國社會的實際,主觀沒有正確地反映客觀。這叫做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無論是“左”傾還是右傾都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特別是王明的“左”傾路線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
[師]現在大家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生](學生回答略)
[師]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于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主觀符合客觀。因為這個革命道路的確定是以俄國當時的革命狀況為根本出發點的,俄國的工人階級力量壯大,而且集中在城市。對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搞城市暴動則是主觀脫離客觀。因為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無產階級的隊伍不壯大、力量不強大,而帝國主義、封建反動勢力在城市的力量異常強大,農村則是反動力量統治薄弱的地方,中國農民又最多,中國革命是農民革命,基于此,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則是符合實際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師]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的根本區別在哪兒?
[生]區別在于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還是相統一。正確的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錯誤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
[師]大家是否可以聯系改革開放以后的情況,談一談我們黨制定的政策,是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生]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制定的政策同樣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前提的。諸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狀況制定的。農村費稅改革、退耕還林等等都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的。
[師]制定政策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政策已定,我們照搬,緊跟政策,準不會有錯,對嗎?
[生]我們執行政策同樣需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如課本上《脫貧之路》我國提出的扶貧攻堅計劃,而各地區在執行這個計劃時的具體做法不會一樣,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一窩蜂地都去“種煙草”什么的,肯定不行。而在實際生活中,某地領導強迫當地老百姓必須刨掉地里的莊稼統一種某種作物或蔬菜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這種不從實際出發的做法肯定事與愿違。
[師]談得好。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從具體的工作來看,還是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而可抽象出這樣一個結論:(隨即板書如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