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的本質
自然界的物質性 d
1.人們能夠利用木料制出桌椅來,體現了人們可以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礎與前提是
a.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b.人本身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
c.人有動物所沒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觀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屬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d
物理學家把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作為反物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反物質的存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上方約3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XX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對反物質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物理特性進行了研究。回答以下兩題。
1、從哲學上看,反物質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質并非是物質 b 人類可以有意識的改造自然
c 新事物總是層出不窮 d 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2、在古代社會,自然是人類的主宰,人們把自然神化,對自然頂禮膜拜,認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龍王降雨,遇事求神靈保佑。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機器轟鳴田野,衛星遨游太空,人們認為自然是人類征服的對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隨著人類活動規模的擴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洪水肆虐、物種減少……正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自然是人類的的朋友,人和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強調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⑴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變化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⑵運用所學哲學常識的知識說明人為什么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答:⑴ 從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對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了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發展的;認識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實踐,每一個階段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都是基于當時改造自然的實踐水平,并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深化。
⑵ 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改造自然,使其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環境破壞、生態危機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就是證明。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之間的關系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bb
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其觀點是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
2.“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
(1)承認物質,否認運動 (2)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3)承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4)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
(5)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6)屬于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1)(3)(4)(6) b、(1)(4)(6)
c、(3)(4)(6) d、(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