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學習型社會”教學設計
要點提示:從三則材料可以歸納出教材上的三個特點。
問題4:綜合上述思考,讓我們共同著眼于文化傳播、繼承、交融、創新,探究建立學習型社會對于文化傳承有什么意義。
要點提示: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要求從文化的傳播、繼承、交融、創新等不同的角度探討建立學習型社會對于文化傳承的意義。其實,就是要求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的全部內容進行一次重新整理和綜合概括。
[探究過程和探究策略]
本單元綜合探究可分三個階段完成。
一、第一階段。課前收集與整理
1、全部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分成若干小組,組員多少自定,組長自定。
2、提出探究主題
(1)教育在文化傳承中起怎樣的作用?
(2)為什么要建立學習型社會?
(3)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4)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條件有哪些?
(5)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目的何在?
(6)怎樣做到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7)學習型社會有哪些特點?
3、分工合作,各小組圍繞主題通過書籍報刊剪輯、圖書資料查詢、電腦網上下載以及做一些社會調查等方式,搜集課本內外與建設學習型社會有關的信息資料。這一過程由小組長安排。
4、按問題對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篩選,通過歸類整理,形成可交流的材料(文本式、圖片說明式或多媒體展示件),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能系統闡述所要表達的觀點。
(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精神,體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發現自己的潛能,增強自信心)
二、第二階段。課堂展示與交流
1、各小組在上課前找好座位,同組的組員坐在一起,為討論創設有利的環境。
2、播放有關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視頻資料,全班統一觀看。
3、結合錄像內容,各小組代表或組長上臺展示和匯報本組探究成果,小組其他成員可以作補充。
4、對小組闡述不清的問題或存在歧義的問題進行共同討論探究,全班學生可自由發言。
5、總結性陳詞。
(這一階段很容易出現這樣一些情況,例如:學生的發言$討論的拓展偏離了教學目標,如果學生對此話題很感興趣,積極發言,就可能出現時間不夠的問題;反之,則可能會出現“冷場”情況,導致時間過多等等。教師對以上情況要有充分思想準備,對教學過程和內容進行相應調整。整個交流過程采取賞識性教學,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幫助他們掃除心理障礙,打開話匣,勇于表現自己)
三、第三階段。課后感悟與收獲
1、讓學生以“走向學習型社會”為題,將在收集與整理、展示與交流兩個環節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以心得體會的形式寫一篇小論文。
2、辦一期專欄或黑板報,將優秀小論文作集中展示與交流。
(進行理論總結,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讓科學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增強學生的自信)
[評析]
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政治課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教與學。把綜合探究課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客觀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基礎上,把學生看成一個沒有感情的接受容器,這種學習會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成為學生發展的障礙。單元探究活動的開展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得探究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教學設計的第一階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整個探究主題的確定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討確定的,小組選題的確定也是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議決定的。資料的搜集整理過程是學生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拓展視野、深化對知識理解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組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學習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意識。第二階段的交流與展示,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提供了參與爭鋒的機會,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第三階段的感悟與收獲,進一步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增強了他們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整個探究過程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通過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其學習興趣,提高了參與率/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增強了協作精神,提高了其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