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在高中語文第一冊“單元知識和訓練”中,我們已經學過“寫景狀物要抓住景物的特點”’“人物描寫要抓住外貌特征、個性語言和行動特點”,你能用學過的哲學道理加以解釋嗎?相反,如果我們不抓特點、個性,只描寫普遍性、共性,文章會怎么樣呢? (選自教材"試一試"。)
【學生活動設計】
1、活動方式:文藝欣賞
2、教師的組織過程
第一步,課前準備。
三個要求:(1)全班同學預習《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2)邀請班上兒名有器樂特長的同學事先準備演奏曲目及樂器、器樂的介紹文字;(3)把其他同學分為六個小組,分別負責收集中國古代文學家對人、對景的描寫,中國現代作家對人、對景的描寫,國外文學家對人、對景的描寫,每組至少收集兩條自己比較滿意喜愛的描寫。建議最好選那些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文學家及其作品,如王勃、魯迅、巴爾扎克等。
第二步,器樂欣賞。請表演者上臺表演,并分別介紹小提琴、二胡、手風琴、瑣吶等樂器的發聲特點及聲音特點。然后據此請同學們判斷錄放機里播放的器樂分別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如《二泉映月》(二胡)、《回家》(薩克斯)、《西班牙斗牛士》(小號)、《梁祝》(小提琴)。
第三步,文學欣賞。請各個組朗誦一段名家筆下的人或景的描寫,并作適當鑒賞評析。
第四步,教師總結點評。大力贊賞器樂表演之美妙,充分肯定同學們對文學的鑒賞水平。指出正因為每種樂器都有不同的音色,它們有著自身的特點,所以我們很容易將它們區別開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是弦樂器,小提琴與二胡卻各不相同,大提琴與小提琴也不相同,相同的事物也有不同點。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寫景狀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點,人物描寫要抓住外貌特征、個性語言和行動特點。不去找特點、個性,而只描寫普遍性、共性的東西是絕對不行的,千人一面,索然無味。
3,活動目的
要使學生 "信",就要讓學生動情,而要讓學生動情,就少不了陶冶。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又能增強審美能力、激發審美情趣,使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陶冶情操有機結合,增強教學的信度,調動學習哲學常識的興趣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