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一、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絡
(二)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定義,理解如何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運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原理,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和條件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學法指導
1.結合實際。學生在學習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時,首先要弄清其含義,并結合實際來理解價值判斷產生的基礎以及如何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2.討論交流。在學習價值判斷的主體性時,學生可以就某個身邊的問題展開討論,看看人們為什么會在同一問題上形成不同的意見,這些不同的意見是怎樣體現他們之間價值觀差異的,并思考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價值觀的差異。
3.從我做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從我做起,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自己對人民群眾的情感。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身邊小事入手,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
二、知識點撥
(一)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
事實判斷是對事物自身性質的認識,一般不涉及人的需要、喜好等主觀因素,而且往往要排除人的主觀因素干擾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結論一般來說是唯一的。衡量事實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看人的認識與事物自身是否相符合。
價值判斷是對事物屬性與人的需要關系作出的判斷。既然是對一種“關系”作出的判斷,它就要考慮到雙方的因素,一方面要考慮到客觀事物自身的性質,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主體自身的需要。因此,價值判斷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價值判斷的結論一般來說不會是唯一的,但這并不排除價值判斷有正誤之分。衡量價值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價值判斷要以事實判斷為基礎,因為沒有對事物自身性質的認識,我們也就無法對它能否滿足自身的需要作出判斷。
例題:下列有關價值判斷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自身的性質所作出的判斷
b.價值判斷沒有正誤之分
c.價值判斷表達的是人的主觀喜好
d.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價值判斷的理解。價值判斷是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它既不是對純粹客觀事物自身性質的認識,也不是純粹主觀喜好的表達,因此a和c是不正確的。價值判斷有正誤之分,有衡量價值判斷的客觀標準,因此b項也不正確。d項是正確的,因為我們是在對事物自身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對它能否滿足自己需要作出判斷。
(二)價值判斷的性質
價值判斷具有以下幾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