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示例之一.
教學目的
1 認識并掌握議論文閱讀與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2 正確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邏輯層次。
3 明確完成正確認識的全過程,理解實踐對于改造世界、檢驗真理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在講授具體課文之前,先概括地講解議論文閱讀的一般知識,以此為工具,總結過去學過的議論文,分析本單元的課文。
學習本文的關鍵在理清思路和層次關系。本文雖然只有一大段,但其結構卻很完整,是“三段論”的典型形式,而其內在的邏輯聯系又呈多層次狀態。究竟怎樣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才符合原作的思路,既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本線索,也是掌握文章寫法的基本途徑;既是難點,又是重點。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應是逐步加深課文理解的過程。
據此,講讀本文應著眼于整體把握,將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揉要一起,不必過多地講解概念術語,也不必對某些語段作過多分析。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議論文閱讀的一般知識。
2 有關課文的知識。
3 熟悉課文。
4 初步劃分層次。
教學過程
一、閱讀指導。
1 現代文特別是議論文的閱讀,要強調“整體”意識。“整體閱讀”是閱讀分析的基礎和前提;閱讀中的整體觀念,是閱讀分析過程中經常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整體閱讀的基本方法是:從整體到局部,從觀其大意到尋章摘句,從模糊認識到準確清晰的理解。
2 “整體閱讀”首先體現在“整體性的閱讀”上,即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讀”全文,看標題、看首尾、瀏覽一遍,旨在大體弄清文意,粗知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體傾向,以便于進一步梳理。這項活動是在“快速閱讀”的情況下進行的,一般千字文在三至四分鐘內完成。
3 “整體閱讀”的基礎途徑是掌握文章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弄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對于議論文的閱讀來說,既是突破口,又是基本功。拿到任何一篇議論性文章,要想全面地正確地理解,就必須從整體上能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每段說了什么問題,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然后從整體上看看說明的是什么問題。結構形式的明確,莫過于列出提綱。要學會用“列綱”的形式理解結構層次。
4 “整體閱讀”的關鍵在于樹立閱讀分析中的“語境”觀念,即“看上下文”,從上下文意中卻梳理文章的意脈,弄清內在聯系,從而深入地具體地理解文章。
說明:
前面四點是現代文特別是議論文閱讀中重要的知識,應由教師正面講清,最好運用過去學過的課文舉例說明。舉什么課文可根據教師的體會或習慣決定。現代文中足以提供典型范例的課文不多,《改造我們的學習》、《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拿來主義》都屬“三段式”結構的典型,可用來舉例。文言文中的《六國論》《師說》是講結構形式的好范文,可拿來講解示例。
教師隨講隨出現板書。板書1
議論文閱讀基本知識
基本途徑——整體閱讀
1 通讀——快速閱讀、整體把握
2 結構形式——思路、層次、提綱
3 語境——看上下文、疏通文意
這并不是閱讀知識的全部,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分析文章的技法、語言。這兩點因不是本文閱讀重點,故可略去,以后再續講。教師應加說明。
二、通讀課文
這是開學第一課,故在課堂預習,在教師指導下“通讀”。用三至五分鐘讓學生自讀,不作任何要求,然后提問,學生不看書回答:
1 本文的寫作年代(何年何月)?
2 本文的出處(從何文節選)?
3 這是一篇什么樣(指內容性質)的論文?
4 本文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學生回答后,教師不立即訂正,在此基礎上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課文知識。
讓學生看書,由教師邊提問講解,簡明扼要,點到為止,并隨時出現板書。
板書2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一、關于課文
1 寫作時間:1963年5月
2 文章出處:為《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寫的前言,后來獨立成篇。
3 寫作目的:給農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認識。
4 論文性質:哲學論文
四、默讀課文
讓學生再讀一遍課文,其目的是劃分文章的大的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可聯系課后“練習一”來考慮。
五、揭露矛盾,激發思考。
1 知識引導。
教師講解:閱讀本文的主要任務是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
層次與段落是不同的概念,有區別。
層次,一般指文章中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著重于意義上的劃分,我們通常也叫做“部分”。
段落,一般指文字表達的基本單位,著重于表達上的劃分。
段落和層次有時是一致的,如果一段一個意思,二者就統一起來了;有時也不一致,如果幾個落段才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二者就區別開來了。
本文從行文上看,只有一段,在這里,段和篇結合起來了。但這一大段又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當然還可以分成幾段。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文意,究竟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呢?或者說,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課后的“練習一”列舉了兩種分法,還可以有別的分法。
究竟哪一種分法對呢?
2 學生討論。
學生可各抒己見,充分說明理由。
教師不急于統一作答。
六、作置作業 。
1 本文究竟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2 層次與層次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3 怎樣認識本文的結構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劃分層次,掌握結構。
2 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模式。
3 本文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劃分層次。
1 知識導入 。
怎樣入手才能正確劃分議論文的層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經分段,可先按自然段歸納段意,然后綜合比較,分析每段意思之間的關系,確定整個文章的層次。
如果文章沒有分段,則不應先行分段,而應從層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為一個層次,給文章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也可以叫做“意義段”),然后進一步分析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從而弄清全文的結構形式。
分析議論文的結構,還有一個方法,即一般的議論文都有一個大體相同的結構方式,這就是“引論、本論、結論”。對于短小的論文來說,可以叫作“開頭、本體、結尾”,沿著這種形式去尋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分界線,先從大體上確定其結構,然后再劃分具體層次。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互相參照使用,互相印證。
2 層次切分。
教師領著學生梳理文章內容,按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意思為一層次,看看本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邊問邊答邊訂正邊板書。
全文可以分為6個相對完整的意義段。
學生在書上標出意義段的序碼,在分出每層的同時,作出簡明的概括,并在相應的眉批處寫下概要。
板書1
二、層次概括
①提出問題,明確論點
(開頭三句,三問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關系
(緊接二句,對應說明)
③物質到精神,存在到思想
(以下五句,第一個飛躍)
④精神到物質,思想到存在
(以下六句,第二個飛躍)
⑤正確認識的全過程
(以下二句,兩個飛躍多次反復)
⑥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最后四句,為文緣由和目的)
下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面對板書所列六個意義段,再回頭思考上節課練習一中提出的分法;并聯系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看看在這六個層次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是全部平列,還是有不同的種屬關系?
教師的任務在領著學生一步步再分析,重點在教給學生以分析的思路。
其思路應是:先從整體上看,從容易處突破,孤立難點,逐步從有把握推知沒有把握的。大體過程是:
第一步,開頭和結尾是呼應的。
開頭是提出問題,結尾是解決問題。這兩層意思關系是明確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議論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間是本體部分,全文結構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連接的,對應的。
本體(即②—⑤之間)部分的意義層次是什么關系呢?
首先應分裂出來的是③④,講的是兩個飛躍,這兩個飛躍可以用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應的。
②是“物質——精神——物質”的總領,概括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相互作用,實際總括了下文兩個飛躍的過程。
⑤是“物質——精神——物質”的歸結,表明兩個飛躍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兩個飛躍的深化。
據此,可以斷定:
②與⑤是相呼應的,是兩個相聯系的意義層次。
第四步,②—⑤這四個層次是完整的分析過程。
現在,再綜合分析②—⑤這四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很明顯了,上下文一比較對照,便可發現,這四個層次之間,恰好形成“總、分、總”的關系,都是集中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其運用過程的,講的正是人的正確思想來源的理論機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其層次關系可表達為:
板書2
二、全文結構。
劃分了層次,并分析了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關系,就有條件將此六個層次放在一起,再作綜合分析,從而對全文的結構作出相應的判斷。
為便于學生理解,并培養學生思維的方法和能力,可分兩步圖示。
板書3
三、全文結構
此圖實際是第2個教學環節的總結。
如果把這種層次關系按結構方式劃分,則是:
板書4
教師按圖再總結一次。據此,可以看出,本文在意義上是多層次的,任何簡單的、并列的劃分方法都是不符合原文的結構的。
由此,我們再來回答課后的“練習一”,就比較清楚了。第1種劃法是合適的,但還不夠,我們作了更深層次的劃分;其它的劃法都是不妥的。第2種劃法認為是“從文章內容方面考慮”是毫無道理的。因為給文章分層本身就首先應從內容方面考慮,所謂“形式”正是“內容”的外在表現,離開了內容本身的內在聯系,哪里還會有正確的結構形式呢?
我們再來考慮一下分段、體會“段落”與“層次”的聯系和區別。
本文如果給它分段,可以有幾種分法呢?
(1)可分三段:①/②—⑤/⑥
(2)可分六段:每層一段
(3)可分五段:①/②/③④/⑤/⑥
一段可以有幾個意思,一個意思可以分幾段表達,但不能模糊式攪亂了內容之間的層次關系。本文如按其它方式分段(課后練習的第2種分法)就有欠妥當。
三、表達特點。
本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用明白無誤的詞語表達深奧難懂的理論。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達上的這一特點呢?
可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歸納。
①從標題上看,用了一個設問句,從讀者認識上的疑難的癥結提出問題,引人深思。難懂的哲學命題被通俗地揭示揭示出來了。
②從開頭看。三問三答,用的是群眾最為熟悉的語言,表達的卻是極其嚴密的哲學觀點。第一問是總領、應題,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中間插進二問,正好是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否定,不搬用名詞術語,深入淺出,就是表達的特點所在。
③ 從行文用語看。文中使用了三組相應的概念:
存在——思想
實踐——認識
物質——精神
這三組概念在表達哲學觀點時,有時是相通的,有時在使用范圍和特定內涵卻又有一定的差別。作者在文中為了通俗地說明問題,用“物質”和“精神”這一組概念貫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說明(用“迭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這樣,表達既通俗易懂,又準確清楚。
有一點需特別指出,本文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這種通俗的表達方式來反映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只能認為是特定語言環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時,必須用自己的認識去補充、豐富,作出科學的解釋,并加上引號,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簡單理解。
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呢?這要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這是作者一貫的特有的語言風格。作者善于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我們讀過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動黨八股》等,都具有這樣的語言特點。
一方面,是由本文寫作的對象和目的決定的。本文的讀者對象主要是下農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裝他們的頭腦,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工作,宣傳群眾。故作者在行文時使用通俗淺近的語言,比起其它文章顯得尤其突出,這是內容決定了語言形式。
這一教學環節,邊問邊講邊板書。
板書5
四、表達特點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1 從標題看
2 從開頭看
3 從行文用語看
四、全文總結
學習本文,應該掌握以下幾點:
1 閱讀和寫作范例。
本文從結構形式上給我們提供了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的良好范例。
議論文一般的結構形式,在總體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這就是;
引論——開頭——提出問題
本論——本體——分析問題
結論——結尾——解決問題
文章的好壞不在于是否改變這種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創造地運用這種模式。盡管文章大體結構相同,但具體的文章卻一篇一個樣,這就是古人說的“大體須有,定體則無”的道理。這一道理告訴我們,閱讀議論文就要善于從文章的具體內容及層次出發,去追溯文章中的那個“大體”;寫作議論文,就要根據表達的需要,考慮如何按照“大體”的構架去安排文章的內容。因此,認識和掌握“大體”,在閱讀和寫作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就有其獨特的“大體”:開頭和結尾都具特色;本體部分又呈“總、分、總”狀態,層層深入地論證問題,值得細細體味。
2 語言表達的通俗性。
寫文章使用語言,怎樣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動地告訴我們,樸素、平實,采用群眾的活潑新鮮的語言,照樣可以闡明道理。
3 提高對實踐的重要性的認識。從理論上弄清楚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我們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實踐的總結,而要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還必須到實踐中去檢驗和發展,這對我們學生來說,就是“練習”、“運用”。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的認識和掌握,同樣需要有一個“多次反復”的過程。學習完了,要認真體會。
五、布置作業 。
聯系自己認識和學習生活的實際,寫一篇本文的讀后感或心得筆記,可以前述“全文總結”中提示的三點為基礎,就其一點簡要闡述。三四百字即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