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記敘散文
賣柴,要稱斤兩,要找買主。農民自己不帶秤,又不熟悉哪家要買柴。于是必須有一個“柴主人”。他肩上扛著一支大秤,給每擔柴稱好分量,然后介紹他去賣給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況,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軟柴,分配各得其所。賣得的錢,農民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傭錢。農民情愿扣到手,因為方便得多,他得了錢,就好扛著空扁擔入市去買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帶的柴主人,名叫阿慶。此人姓什么,一向不傳,人都叫他阿慶。阿慶是一個獨身漢,住在大井頭的一間小屋里,上午忙著稱柴,所得傭錢,足夠一人衣食,下午空下來,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煙,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純熟,各種京戲他都會拉。當時留聲機還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種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聲機來賣唱,聽一出戲,收幾個錢。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閑,出幾個錢買些精神享樂,都不吝惜。這是不能獨享的,許多人旁聽,在出錢的人并無損失。阿慶便是旁聽者之一。但他的旁聽,不僅是享樂,竟是學習。他聽了幾遍之后,就會在胡琴上拉出來。足見他在音樂方面,天賦獨厚。
夏天晚上,許多人坐在河沿上乘涼。皓月當空,萬籟無聲。阿慶就在此時大顯身手。琴聲宛轉悠揚,引人入勝。潯陽江頭的琵琶,恐怕不及阿慶的胡琴。因為琵琶是彈弦樂器,胡琴是摩擦弦樂器。摩擦弦樂器接近于肉聲,容易動人。鋼琴不及小提琴好聽,就是為此。中國的胡琴,構造比小提琴簡單得多。但阿慶演奏起來,效果不亞于小提琴,這完全是心靈手巧之故。有一個青年羨慕阿慶的演奏,請他教授。阿慶只能把內外兩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乙仩② ——教給他。此人按字眼拉奏樂曲,生硬乖異,不成腔調。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慶的胡琴來拉奏,依舊不成腔調,只得廢然而罷。記得西洋音樂史上有一段插話: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裝四根弦線,照樣會奏出美妙的音樂。阿慶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筆者曰:阿慶孑然一身,無家庭之樂。他的生活樂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見音樂感人之深,又可見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
(原載1983年2月9日《文匯報》 略有刪減)
【注】①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漫畫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乙仩② :中國傳統記譜方法“工尺譜”的記音符號。
⒓下列對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阿慶對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傭金,足夠他一人衣食之用。
他沒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樂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b.阿慶有空閑(半天工作),有學習條件(可免費聽留聲機),有表演舞臺(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師),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樂才能。
c.作者先寫琵琶不如胡琴動人,鋼琴不如小提琴好聽,再寫阿慶用構造簡單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亞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點明阿慶心靈手巧。
d.文章有很多對浙西鄉土風情的描寫,這些描寫,除了交代主人公阿慶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鄉風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文章語言別有風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賈輻輳的市場”、“值得廢然而罷”,也有通俗的口語,如“他得了錢”、“就好扛著空扁擔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