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學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d.生物多樣性與合理利用地球資源
【答案】b
縱觀全文可知:b是本文說明的核心與重心
1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生命體系的穩態延續與民族文化的輻合趨同之間存在沖突。
b.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之所以成為一紙空文,是因為客觀上存在的困難以及人類的漠視。
c.文化的輻合趨同意味著對地球生命體系的破壞,它對人類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保證,也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客觀要求。
【答案】c
解析:文章只談文化輻合趨同的“弊”而沒有涉及“利”,故“它對人類弊大于利”一說在文中事出無據。
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東突”——歷史與現實
長期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過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也稱“東土耳其斯坦”),我們稱之為“東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歷史上的一個游牧民族,曾在中亞一帶建立了東、西兩個突厥汗國。8世紀中葉,東、西兩個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兩個部落遷到小亞細亞半島定居,他們的后代建立了輝煌一時的奧特曼伊斯蘭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11世紀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對一切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諸民族的共稱。與這一概念相關的“突厥斯坦”是一個地名,在錫爾河邊,原本是泛指中亞古突厥人的發祥地。19世紀末有人主張把生活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至阿爾泰山脈之間的所有操突厥語的民族組成一個統一的“突厥帝國”,進而有的人把新疆稱為“東突厥斯坦”,以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
19世紀中期,阿富汗人哲馬丁魯提出了聯合所有伊斯蘭教國家,創立統一的伊斯蘭政治實體的主張,這是泛伊斯蘭主義傳播的開始。在沙俄統治下受泛斯拉夫主義壓迫的韃靼人,為了獨立,主張建立統一的突厥帝國,于是泛突厥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了。受這兩種思潮的影響,20世紀初,新疆開始出現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的分裂勢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國”。這個政權僅存在于三個月,但它成為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開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義一直承襲至今。
“東突”分子目前主要有兩個活動中心,一個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國、意大利),另一個在中亞(主要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等國)。愛極端主義,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三股勢力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東突”分裂勢力開始建立恐怖組織,使用爆炸、暗殺、縱火、投毒、襲擊等手段,在境內外策劃和實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據不完全統計,自1990—XX年,“東突”恐怖勢力僅在新疆境風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喪生,440多人受傷。盡管“東突”恐怖勢力組織比較分散,并受到相關各國的打擊和壓制,但它已成為威脅我國社會治安、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的潛在力量。我們要借國際反恐的形勢,不遺余力地鏟除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勢力。
1.下列對“東突”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突”是“東突厥斯坦”或“東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勢力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