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學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明代白銀的貨幣化,意味著中國由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走向商品經濟轉變,同時也使中國更多更主動地走向世界。以貴金屬白銀為征象,明代中國與兩個歷史轉折的開端相聯系,一個是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開端,另一個就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開端。(摘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
5、下列對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銀進行交易,因此白銀貨幣化的進程并沒有開始。
b.正統初年明英宗頒布“弛用銀之禁”的詔令,表明白銀開始貨幣化。
c.明代白銀貨幣化雖然是從民間開始的,但后來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進程。
d.明代嘉靖年間,整個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銀成為了合法貨幣。
【參考答案】c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以及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時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a項顧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銀進行交易”,但民間已經開始了;b項斷章取義,是學術界的觀點與實際不符;d項因果倒置,“白銀成為了合法貨幣”后才使“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c項根據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為正確選項。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明代嘉靖年間,由于國家經濟惡化,財政困難,最終形成了白銀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紀中葉以前日本向中國輸出刀劍、扇子、屏風、硫磺等,白銀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奧之所以稱中國為“吸泵”,是因為明代中國吸納了全球數量龐大的白銀。
d.白銀貨幣化標志著中國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和中國商品的進一步走向世界。
【參考答案】a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分析、推斷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項無中生有,在原文中并無“經濟惡化,財政困難”等信息。b、c、d三項可以篩選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為正確選項。
7、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16世紀中葉以后,在日本各種輸出品中,最受中國歡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銀。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尋求黃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礦產是黃金。
c.美洲白銀不僅從菲律賓,也從歐洲經過印度流入中國,這就帶動了更多地區的貿易。
d.晚明時期,中國對于白銀的巨大需求,是當時世界經濟全球化開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參考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
【解析】需要根據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識推斷。d項夸大事實,“中國對于白銀的巨大需求”應為“白銀的貨幣化”,“ 開始形成”應為“開端”。 a、b、c、三項可以根據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斷,均為正確選項。
五、【XX年高考浙江卷】(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眾所周知,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基本前提。但人類社會的活動由于受到價值定位的影響,總會對某些生物物種過分偏愛,而對另一些生物物種漠然視之,甚至對某些物種厭惡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體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種,在人類社會中總會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這種不公正性,首先表現為人類社會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種數量上比自然生態系統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現為不同物種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區別,而且無視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現為相互間的關系得按照人類的意志加以調控。這些特征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的偏離。這樣的偏離積累擴大后,最終都會影響到地球生命體系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