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散文類閱讀第二輪導(dǎo)練復(fù)習(xí)教案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奇零草》自序
[明]張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jīng)史,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后,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于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于馀閑吟詠性情。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經(jīng)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即當風(fēng)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游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節(jié)③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旅復(fù)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④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⑤,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⑥,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臠耳。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fù)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
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fù)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fēng)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煕。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馀,亦云余行間之作也。
【注】 ①張煌言(1620—1664),浙江鄞縣人。抗清將領(lǐng),后被清兵捕獲,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種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③節(jié):符節(jié)。代指主將。④昌國:今浙江舟山。⑤熸(jiān):火熄滅。這里指鄭成功戰(zhàn)敗。⑥石頭書郵:這里指作者的詩稿沉入江中。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入典制誥 典:掌管
b.迨辛卯昌國陷 迨:等到
c.余謬膺節(jié)鉞 膺:心胸
d.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 丁:遭逢
【解析】 膺c:接受、擔(dān)任。
7.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其作品散失原因的一組是(3分)( )
①國難頻仍 ②出籌軍旅,入典制誥 ③提師北伐
④余旅復(fù)入于海 ⑤覆舟于羊山 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b ②指有余閑寫作;③指寫作的背景;⑥與作品散失無關(guān)。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敘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詩歌創(chuàng)作、詩稿存失的情況,以及《奇零草》艱難成集的過程。全文一唱三嘆,富于情感。
b.文章第三段以時間為順序,敘述了從丁亥到辛卯年間詩稿屢遭劫難的情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嘆惋、傷痛之情。
c.文章結(jié)尾作者列舉杜甫、陶淵明的例子意在襯托自己寫作的艱辛,以及編訂詩集的艱難,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