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譯及斷句復習指南
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錯譯成“有奇特的景觀”。如果能聯想到初中課文《核舟記》中“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其譯意為“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就可準確地推斷出試題中的“有奇”為“多”之意。②亡何花開,薄如蟬翼。此句在翻譯時如不作聯想,頗為棘手:句中“亡何”究為何意?若能聯想起課文《促織》中“無何,宰以卓異聞”,便會疑竇頓消,豁然開朗:“無何”為“不久”之意,而“亡”通“無”, “亡何”即“無何”,則可譯為“不久”,此句就能順理地翻譯為:“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⒉語境分析推斷。有些文言詞語僅憑所在文句,有時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詞語本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單依所在文句,詞義亦是難以定奪的。此時,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語境)來推知詞義。①廣訥口少言,專以射為戲,竟死。……后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后大將軍。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XX年全國卷)劃線句中“竟死”二字,如僅憑臆測,易錯譯為“竟然因此而死”。據下文語境可知,李廣是死于“自剄”,而不應是因“以射為戲”而死的。由此,“竟”可推斷為“終”,“竟死”則為“一直至死”之意。②今朝廷命官,既已輕任刺史、縣令,而又促數于更易。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XX年浙江省卷)劃線句看似簡單,如不作語境探究,則易誤譯為:“距離遠的三年調一次,距離近的一兩年調兩次。”而據上文語境(朝廷輕率地任命官員,又在短時間內多次更換),“遠者” “近者”則應譯為“時間長的”“時間短的”,而非“距離遠的”“距離近的”之意。⒊語法分析推斷。有些詞語在翻譯時,可依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憑借現代漢語語法知識(主、賓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來推知詞性,進而推知意義。①庭除甚蕪,堂廡甚殘,烏睹其所謂宏麗者?(XX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譯正確,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認真思考,很容易誤解成“廢棄”之意。如作一番語法分析,則會發現此意不當:“甚”,意為“很”(副詞),作句子狀語;“蕪”,意為“荒蕪”(動詞),作句子謂語。由此,可推斷“庭除”為主語,而主語須由名詞擔當,則“除”應為名詞。據“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可推知“除”為名詞時有“臺階”之意。故劃線句可譯為:“庭院的臺階很荒蕪,堂房廊屋很殘破。”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XX年全國卷)此句中的“樵”,易誤譯成動詞“打柴”之意。其實,此句中“取”是動詞,“樵”處于賓語的位置,其詞性應為名詞,故宜譯為“木柴”之意。⒋巧借修辭釋義。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辭手法的現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處理就直譯這些句子,則會使譯文顯得不當。①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此句中的“金城”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比喻為“堅固的城墻”,不能直譯成“金屬筑成的城墻”。②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 。”乃悉罷之。(XX年全國卷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