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文言文閱讀
國家停止用兵已經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經百戰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現在幾乎都沒有了,而后來當兵的人不曾聽見過戰鼓。懂得戰陣。生活在沒有戰事的時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勢不能不驕傲懶惰。現在士兵進入兵營,不自己抱著自己東西而讓別人抱著;禁兵領取糧食,不自己挑著而雇人挑著。他們的驕縱懶惰就是這樣,又怎么愿意冒著辛苦而參加戰斗呢?如果能讓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夠戰斗,即使損耗農民的利益,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們只有當兵的虛名,而實際上是一群驕縱懶惰的無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都在田間勞作,農閑的時候就將作戰的技能教給他們,現在卻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災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巖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招他們去做禁兵,稍差一點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記在冊作為廂兵。官員招人多的有賞賜,而百姓正處于窮困之時爭相投軍。所以,一遇上兇年荒災,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這時也說:如果不將他們收留當兵,那么恐怕就會做強盜。唉!只是知道他們某段時間不做強盜,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驕縱蘭度而竊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承擔種田的工作,而年老體弱的游玩;現在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卻留守在田地間。為什么相反到了這么嚴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間盡力耕作的,有時不免于吃豬狗之食,而一旦離開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終身安樂舒適而享有豐美的食物,那么種田的農民不能不一天天減少啊。所以說有引誘農民離開田地的弊端,說得就是這種情況。
5. (•上海高考)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九疑山圖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于五岳?”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解析:概括段意,兩句話兩層,一層交待大小,即規模;一層交待為什么“謂之九疑”。
答案:規模和得名緣由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解析:需要判斷這里寫出了什么內容,使用了怎樣的技巧,以及這個技巧在這里使用的作用。我們要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聽之亦無”的如蟬蠅的聲音?什么地方可以“時聞聲如蟬蠅之類”?“以聲襯靜”的手法運用,最典型的是王維的“蟬噪林逾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