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a.意識與前意識的區別就在于前者的主觀經驗是可以隨意并清楚想到的,而后者的主觀經驗則需要經過努力才可想到。
b.人的許多行為都是在潛意識支配下發生的,盡管行為人認識到這種潛意識的荒唐可笑,但仍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響。
c.人的行為在一定的情況下之所以具有很自然的歷史承續性,就是因為集體潛意識在起作用。
d.自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并對其進行研究以來,不斷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推動了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答案 b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黃山臭鱖魚
葉子金
徽菜系列中有道名菜,叫黃山臭鱖魚,發源于皖南山區,即黃山腳下的徽州,其味香醇、鮮脆、微辣,且有點嚼勁。不像普通人家做出來的鮮鱖魚,棉花糖一般松軟,著涼了就冒腥味。在徽州做客,主人如果不上這道菜,多半是吝嗇鬼,除非你是誠心禮佛的香客。
這道菜成名大約在晚清。那個時候的知名菜肴皆出自御廚之手,萬歲爺吃得高興,賜個名,立馬紅遍天下。好比如今的演藝圈,但凡欽定歌星上春晚,歌也成名,星也揚名。黃山臭鱖魚不是御廚的杰作,更無緣博得萬歲爺的垂青,它是地地道道的農家菜。第一個燒這道菜的村婦姓甚名誰已無從查考,只知道她丈夫是個魚販子。一個太陽似火的伏天,魚販子賣魚回來,擔子里剩下幾條鱖魚,有些腐臭味。村婦舍不得扔,就撒些鹽巴除臭,隔日從盆里撈出來就燒熟吃了。本是勤儉持家的吃法,竟吃出一道名播徽州的好菜。黃山臭鱖魚自此成了貴賓席上的佳肴。后來的廚師悟出此道,都把鱖魚宰殺抹上鹽,稍腌,且不晾曬,只待咸味入肉后下鍋,或清蒸,或紅燒,或煨湯。工序不繁,功夫全在抹多少鹽,腌多長時間,越精確越有味道。
徽州村婦燒臭鱖魚的野史,讓我聯想到晚清時的另一個女人,一個萬民景仰的女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女人。她是西太后。很多教科書對這個女人不公道,指斥她篡國、誤國、賣國。其實,誰不知道晚清的皇帝難當!西太后執政的那個時代,山河破碎,沉疴泛濫,朝政腐敗如一筐臭鱖魚,人心浮躁如同一盆爛豆腐。大清帝國宛如一個垂暮的老人,全靠藥物維持生命。虧得這女人天生柔術,打點國事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驚世駭俗。
歷史總會留下遺憾。西太后只能辦她那一代人的事。她扔掉了科舉,但扔不掉皇家世襲的祖制。她也留戀,不愿放棄。歷代帝王都無法割舍君臨天下的一把龍椅。西太后不能超越那個時代,那種心態。她注定是個失敗的英雄。囿于王朝的局限,大智大勇的西太后終究沒有把科舉之類的“臭鱖魚”,打造成膾炙人口的大菜。
倒是英國人嗅覺靈敏,他們早早聞到了遠在東方的“臭鱖魚”散發出的淡淡的幽香。他們意識到朝廷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整肅吏治的文明利器。英國政府篤信謀士諫言,派出浩浩蕩蕩的官員團隊來到大清,揀走了那條“臭鱖魚”。經名廚仔細烹飪,終于創立了自己一套正風勵志的文官制度,受用匪淺。這個故事頗像黃梅戲,根生湖北,花開安徽。徽班在京城唱響后,就成了國戲,再不認娘家。“臭鱖魚”燒到這份上,不是名廚也出名。
我寫這篇短文,絕不是推銷黃山臭鱖魚,也無意招回業已扔掉了的另類的“臭鱖魚”。為的是紀念那位被食客遺忘的不上大廚名冊的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