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這個地名早在先秦就已問世。但到隋代為止,它主要指長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帶。
“江南”的現代意義起源于唐代的貞觀十道。這個地方先是被叫做“江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國傳統中有以左代東的習慣,這一地名又被雅稱為“江左”。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一大片地區。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又將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今閩、浙及蘇南、皖南地區。
唐朝人非常強調地域差異,可是被舉出來進行對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總是令人想起惡劣的自然環境,殘酷的人文環境。而江南呢,從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來是因為它處于環境質量的另一個極端,此地從南朝以來便是有名的“佳麗地”。
這種對比方式讓我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區之間大致是平行的關系,沒有哪一個區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現。當時較為突出的地域成見是山東與關中的對立,兩地經常相互取笑、斗氣。史載唐太宗曾談起山東人如何、關中人又如何,言辭間頗有“同異”,大臣張行成當即跪奏說:“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區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落差關系,嶺南自不必說,因為地多瘴癘,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為僻處一隅,有“蜀道難”之稱,杜甫有聯著名的詩“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由此可見一斑。
真正能夠讓人想起南方的好處來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兩個地域之和的簡稱。“淮南”指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那個地域,當時留下來一個著名的口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僅此一處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開元二十一年時已有“江南西”“江南東”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經簡稱為“江西”,照此邏輯,“江南東”該簡稱為“江東”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地說,它指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亂以后道(方鎮)的數目增加到幾十個,并且轉化為事實上的高層政區,此時仍常用貞觀十道作為一種提綱挈領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狹義,即唐中葉的“江南東道”,此時它已分屬宣歙、浙東、浙西三個觀察使管轄。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對于兩浙已處于邊緣。而浙東(今浙東,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兩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吳和越的區別,在當時人心目中,吳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雖然有時人們把揚州也視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穩定地以今蘇南、浙北為中心。
5.下列對“江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