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d.畫較大的場面,需取較大的景,就要用鳥瞰法;要表現景中人物的動作神態,就要用平視法。
答案 a
解析 王伯敏先生對木刻版畫特點的解釋既強調了時間性,也強調了空間性。
7.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如果分別用散點透視法和焦點透視法來表現同一戰斗場面,后者表現得更完整些,前者則表現得更精確些、真實些。
b.明代萬歷年間出版的《忠義水滸全書》有120幅插圖,全是用散點透視構圖的,它們是中國畫,而不是木刻版畫。
c.如果要把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件濃縮到一幅畫中,宜采用中國畫的構圖法,用西洋畫則無法表現。
d.欣賞中國畫和中國版畫必須明白它們與西洋畫的不同的構圖特點,否則就會認為它們畫得不夠真實,不夠精確。
答案 d
解析 a項“后者”與“前者”的位置應進行對換;b項也可能是木刻版畫;c項用西洋畫也可以表現,只是西洋畫不能像中國畫那樣表現出更大的完整性和敘述性。
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目前的中國不需要莊子精神
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中國犬儒主義的創始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
《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犬儒主義言論,體現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鴕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處”,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則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現實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態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之。到了現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其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度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混合的矛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