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8復習教案
十三、(1)a朱詩表達了作為應試舉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張詩肯定了朱慶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官;張詩,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優秀作品等。(兩詩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十四、(1)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用“鋪”準確、形象。運用“鋪”字,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2)"可憐”意為可愛。詩人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藍的天幕上懸掛著一張精巧銀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脫口而出贊美這可愛的夜晚。
十五、從表面看(特別是后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作者通篇不對當前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襯。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凄涼。
答案應包括三個方面:
(1)讀出了什么?2分(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2分;表達對往昔繁華的眷戀、懷念、思念,1分;極盡故國的繁華熱鬧,0分)。
(2)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2分(反襯或以虛寫實)。
(3)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2分。
十六、(1)送別;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對即給,每處1分,共3分)
(2)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對兩詩鑒賞內容正確的得2分,語言通順得1分,共三分)
練習三答案
一、1.幽獨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擬人;虛實結合(或類比);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棲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鴻 自比,表現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心的孤苦和清高。
二、1.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恨;前四句的表現手法有:鋪陳、夸張、比喻等。前兩句寫建國前后四十年,擁地縱橫三千里,國勢鼎盛,雄冠當時;后兩句寫鳳閣龍樓、玉樹瓊花,足見國力殷實,財物豐饒。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蕩壯闊的國運形勢;這樣寫與最后“倉皇辭廟”的亡國形成強烈的反差,為最后抒寫亡國之恨鋪墊,通過前后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表現了中心思想。
2.在亡國的危難之際,因為大臣們都已經逃跑得沒有了蹤影,所以國君只能落得一個面對教坊宮娥垂淚的結局。通過用逃跑的大臣與鎮定自若地演奏哀樂宮娥的對比,意在突出表現亡國之君“樹倒猢猻散”的凄涼處境和亡國的悔恨傷心。
三、1.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動靜結合寓情于景;秋風掃落葉的聲態;大江東去的雄邁氣勢;雄渾開闊;慷慨低沉蒼涼悲痛;沉郁頓挫。
2.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
四、1.因為作者在岳陽樓上憑欄遠眺北方,想到長年不息的戰火,想到飽守戰亂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淚縱橫,難以抑制;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
2.頷聯寫洞庭的壯闊景象,襯托了作者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闊大與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謂相得益彰;頸聯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的之間,作者卻置個人于度外,從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