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學案1-8復習教案
五、1.平淡質樸
2.在山青水秀的村莊里,“農人”們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歡快地忙碌著,他們的笑聲在青山間回蕩。
六、1.意在說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滅亡的教訓,仍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仍在粉飾太平,尋歡作樂。
2.懷古實為傷今②多將當時的國勢身世寫入③上闋多為寫景起興,下闋多為抒情議論④多用典,借歷史人物事件諷喻當今⑤風格多為雄渾豪放悲壯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項即算不錯)
七、1.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賃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八、1.這首詞描寫了一位彈箏女子在筵席間演奏的情景:主要內容是描寫彈奏的樂曲和彈箏女的神情、動作。
2.是集中描寫音樂。上闕由曲名寫起,曲子描寫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鳴箏聲聲,令人聯想起湘水蕩漾的綠波。“寫盡”二字,描寫出箏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寫彈箏女子,這里是特寫鏡頭。“纖指”突出了彈箏女子年輕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寫曲中情緒,又含彈者心聲,“細”字連結二者。下闋前兩句既含蓄地描繪出彈箏女聰穎靈巧、從容專注的神態,又暗寫出彈箏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運用鏡頭剪接手法轉寫“玉柱”。下闋后兩句收束全詞,“斷腸“與“幽恨”照應,將彈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貼切的比喻描寫女子神情,和樂曲巧妙融為一體。
九、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2.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
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
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十、1.梅。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
2.用對比的手法。明寫梅花不擇環境“一般開”,暗贊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潔品格。
十一、1.重在描繪山村的寧靜。前句從聽覺上用數里外就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句從視覺上直寫人煙稀少的靜。
2.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
3.寫出了由懼轉喜的心境變化,“親”字更表現出內心親近溫暖的感受。此聯與首聯、頸聯相配合,描繪出一幅和平安寧的山村圖景。
十二、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游人和客居應老死于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