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專題七、辯證法
(2)【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具體內容:①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 。②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③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3)【應用范圍】:要用創(chuàng)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7.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
(1)【世界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具體內容: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方法論】:①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②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3)【應用范圍】: “兩手抓”。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huán)境等矛盾。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
8.矛盾的特殊性
(1)【世界觀】: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具體內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2)【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方法意義: ①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②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應用范圍】:不同的地區(qū)狀況走不同的路子。企業(yè)自身現(xiàn)狀不同,經營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在不同的地區(qū)、領域、部門、行業(yè)和不同的時期,應有所差別。不同的社會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化解。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
(1)【世界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
具體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相互聯(lián)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2)【方法論】:從特殊到普遍,再從普遍到特殊。
方法意義: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認識秩序和工作方法) 】
(3)【理論意義】: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
(4)【應用范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
(1)【世界觀】: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方法論】: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tǒng)籌兼顧。
具體內容:①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學會統(tǒng)籌兼顧,恰當?shù)靥幚泶我堋?br>(3)【應用范圍】: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資源配置的“兩手”。國有企業(yè)改革要 “抓大放小”。
反面內容:不分主次。“單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