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專題七、辯證法
六、命題角度思考
對“利息稅調整”的理論思考
背景材料: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XX年6月27日上午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可以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減征個人所得稅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根據這一決定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授權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減征個人所得稅
國務院決定自8月15日起,將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的適用稅率由現行的20%調減為5%。
【相關鏈接】
“利息稅”就是對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1950年,我國頒布利息所得稅條例,規定對儲蓄存款征收利息稅,后因種種原因停征。
目前所開征的利息稅始于上個世紀90年末。當時,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我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勢頭,經濟增長動力缺乏,投資不足,消費不旺,在連續七次降低銀行利率并采取一系列積極財政政策后,儲蓄存款余額依然持續增長,刺激消費成為當時的一種必然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從1999年11月1日起開始征收儲蓄利息稅,以期把高額居民儲蓄這只"籠中虎"趕出來。
(一)與經濟常識結合點
1、體現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市場的調節不是萬能的,有其自身的弱點和不足,需要國家采用經濟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以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銀行調整利息稅正是利用經濟手段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體現。
2、中國人民銀行具有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職能。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利息稅可以適當扭轉實際利率為負的局面,有利于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協調發展。
3、儲蓄的作用。利息稅的調整從一定意義上說等同于加息,隨著實際利息收入的提高,居民的儲蓄愿望多少會上升,有利于實現市場供應和商品購買力之間的平衡,從而調節貨幣流通,穩定物價,實現社會的穩定。
4、利息調整對股市造成一定的影響。股票價格和預期股息成正比,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央行調整利息稅后,可能分流一部分股市資金,對股票價格會成生一定的影響。
(二)與哲學常識結合點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主觀符合客觀。1999年11月1日至今,我國對居民儲蓄一直征收20%利息稅。開征利息稅,旨在促進居民增加消費支出、拉動內需上升。但近8年的實施效果表明,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深層次原因,我國儲蓄傾向一直比較高,利息稅在促進居民消費方面效果不明顯。相反,一旦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高漲,扣除利息稅后銀行實際存款利率反而為負。正因如此,關于利息稅的調整勢在必行。
2、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由于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評論也會不同。人們對于利息稅有著不同的意見。在調查中,78.8%的人認為應該徹底取消。19.9%的人則認為,可以保留這個稅種,但是應該設一個起征點,規定總存款在一定數額以下的可以免征利息稅。
3、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我們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利息稅調整后,存款不會出現大幅回流。目前股票、基金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相當高,因此,利息稅調整對股市影響有限。但將對國債、壽險等理財產品產生明顯影響。國債年收益率本來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或與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但利息稅調整后,無疑使得短期債券投資吸引力大幅度下降。如果儲蓄存款的利息稅調整,而國債的收益不作調整,國債的吸引力將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