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7:溫家寶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
——摘編自呈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都是在英國發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雖然也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內燃機、柴油機、發電機和電動機等的發明和改進,卻大部分是德國人干的;而環錠紡織機、縫紉機、打字機、白熱絲燈和電話,以及“泰羅制”的科學化生產管理方法,則是由這一工業大國發明的。
——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1)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在17~18世紀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據此分析評價政治對科技的影響。
(2)上述材料中的“某工業大國”指的是哪一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科技經濟中心逐漸從英國向該工業大國轉移,根據材料三比較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材料二
材料三 (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兩項決定,以下摘引了這兩項決定的部分要點。)
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成為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要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作人才。……要解決人才問題,就必須使教育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發展。
材料四 和過去不同,科學已開始扮演最革命最積極的角色,這表現為,科學發現了新的物質和新的過程,特別表現為,在基礎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產生了以前的生產實踐不可能產生的一些全新的生產部門……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條件下,實踐本身就要求科學跑在技術、生產的前面,而生產則越來越變成科學的工藝體現。
──《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請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的大體時間。據材料二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成就。
(2)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決定提到了要使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列舉若干實例說明這一決定的實施情況。
(3)上述材料基于哪些領域又是如何說明科技進步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的?
(4)結合所學知識及其有關材料,說明科技進步與教育發展、生產實踐與科學發現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b 2.c 3.a 4.c 5.c 6.a 7.c 8.d 9.c 10.d 11.b 12.a
13.
(1)立法保護發明創造;成立科技組織,獎勵科技人才;確立君主立憲制度。政府重視有利于科技發展。
(2)美國。在教育發展的程度方面,美國高于英國;在重要發明和生產管理方面,美國領先于英國。
14.
(1)火藥大體在唐末宋初,指南針在宋朝,活字印刷在宋朝。載人航天(神舟五號飛船升空)、銀河巨型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