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主觀題解題思路
一、原因意義型
原因類的題目完整地說應該是因果關系類題目,其突出特點是答案各要點與設問的對象之間有因果聯系,此類一般設問以“為什么說”、“為什么要”等形式呈現。意義類題型典型設問有“有何經濟、政治意義”、“對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有什么影響”等。這是每年高考文綜卷必考的題型,意義類設問一般是具體的設問,即分為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等;也有籠統設問的,但也應自行分為經濟、政治兩方面來回答。答案表達模式一般是“有利于……”。
【例】國家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 共度時艱》的重要講話。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為了有效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應該增強信心、加強協調、密切合作。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是大事。讓我們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常識知識,分析我國愿與各方通力合作、共度時艱,應對金融危機的原因。
答案(1)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
(2)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應對金融危機,維護國際社會的金融穩定,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3)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解題思路:
a、原因類題目組織答案
原因類的題目完整地說應該是因果關系類題目,其突出特點是答案各要點與設問的對象之間有因果聯系。因此這類題目組織答案的一般思路為:答案各要點必須體現出與設問的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答題的一般格式為:必然性(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引起者)+重要性(意義、作用、好處、積極影響)(被引起者)。
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直接到間接,先經濟后政治有次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b、一般意義類主觀題回答的角度和術語可以歸納如下:
(一)經濟意義
1.描述國內經濟意義:(1)(有利于)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3)(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4)(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5)(有利于)統
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6)(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