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主觀題解題思路
2.“兩比較”,即“橫向比較”(通常比差距)、“縱向比較”(通常比變化);不同表格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等等。這可能也會是后面的設問要求回答的問題。
3.五忌:一忌離開圖表標題和設問談圖表,不知圖表所云,二忌離開對圖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與圖表無關的書本知識,三忌審題不嚴,答題要點不全,觀點不準。四忌詞多意少,言語羅嗦。五忌字跡潦草,概念出錯。
八、綜合探究型
探究類試題題型主要有:選擇探究課題類;收集準備資料類;選擇探究方法類;提出解決方案類;設計活動方案類;形成研究成果類。
探究類試題的特點:1.關注社會熱點。高考探究性試題以社會熱點材料為情境,使試卷具有時代感,既能引導學生克服不良讀書習慣,又能考查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2.關注地區熱點。如山東實行自主命題以來,文綜考試中政治探究性試題多是以一年來山東本地的熱點材料為情境設置的。3.體現人文關懷。體現人文關懷,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近幾年來高考試題的一大特點。
【例】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 分。江蘇省某校高三(1)班師生以“生態文明”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同學們首先了解到,從十二大到xx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xx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xx大報告又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同學們還了解到, XX年1月21日,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在XX年前,中央財政將提供大量補貼,推廣1.5億只高效節能照明工具。XX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
同學們通過上網搜集到:近年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接連暴發,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污染密集暴發階段。傳統工業化的增長方式已使我國資源環境到了難以承受的底線。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回答記者關于環保困局之根本存在的問題時指出:“環保風暴不變成制度,不變成法律,是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潘岳認為,環境指標一天沒有真正納入官員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絕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追求短期政績,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業結合起來,不顧當地的資源環境條件,用人民的健康換取極少數人的特殊利益。這樣的官員一天不被問責,反而因“發展有功”得以升遷,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員效仿。
(1)從政治常識角度看,我黨為什么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2)作為公民,你認為應怎樣積極參與建設生態文明?
(3)請你運用哲學知識,就如何解決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環境違法的突出問題提兩條建議。
答案 (1)①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黨進行政治領導的表現。②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先進性。“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良好的人居環境,體現了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
(2)①增強公民意識,增強權利意識,依法行使公民權利,不浪費能源;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原則,增強公民的義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參與建設生態文明是公民承擔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的體現,應當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③堅持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原則,積極參與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