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專項:哲學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復習教案
③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論要求: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我們既要反對否定意識反作用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要充分重視精神的作用;又要反對片面夸大意識反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不搞精神萬能論。
④意識的反作用再大也僅僅是反作用而非決定作用,因為它要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思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方法論要求:
一方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反對的錯誤傾向:
根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既要反對只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否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又要反對片面地夸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否認物質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4)要正確認識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
第一,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承認前者必須同時承認后者,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的泥坑。
第二,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不能等量齊觀,不能平行并列。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前提、基礎,是第一位的;意識的反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是第二位的。
3.“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關系
“主觀能動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認識世界的能力與活動,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主觀能動性”既包括“意識能動性”,也包括實踐活動,而且這兩項內容密不可分。
“意識能動性”有兩層意思:一是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二是指意識能動地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世界。可見,第一,意識能動性不等于主觀能動性,它僅限于“想”,不包括“做”,屬于意識范疇;而主觀能動性除了“想”,還包括“做”,包括實踐。意識能動性雖然體現在做即實踐中,但實踐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第二,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識能動性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來。
“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識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它既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更不等于主觀能動性。
以上分析表明:“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屬于“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屬于“主觀能動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誤區警示
物質和意識是不可分的
解析: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物質派生出來的,意識依賴于物質,意識不能獨立存在,但物質可以獨立存在。所以,可以說意識離不開物質,但不能說物質離不開意識,說物質和意識不可分是錯誤的。
●真題再現
例題1 (•全國ⅱ)胡楊樹生長在中國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風沙,耐鹽堿,生命力極強。人們贊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稱其為“英雄樹”,譽之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