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治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考點專項復習
1.實踐的基本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有二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1)實踐的主體是人,動物的本能活動不能為人的實踐活動。
(2)實踐的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3)實踐的性質是“活動”:實踐是介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4)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改革、國家方針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實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2.實踐的特點。
(1)客觀物質性。首先,構成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對象)是客觀的;其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
【提示】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唯物主義的思想。
(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人可以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提示】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貫徹了辯證法的思想。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兩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顛倒。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正確發揮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受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的制約。
(3)社會歷史性。①社會性,強調的是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強調的是人的實踐活動是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和統一,體現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貫穿著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3.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人們在變革客觀對象的實踐中獲得的。
【注意】
① “意識源于物質”和“認識源于實踐”
“意識源于物質”主要指意識反映的內容源于物質世界。
“認識源于實踐”指認識形成于實踐中。
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并不矛盾。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因此兩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說“認識源于物質”。
②“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認識的來源是唯一的,就是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 兩個,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注意】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