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治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考點專項復習
【注意】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通過實踐,人們把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兩者對照,就能判斷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注意】認識的根本任務與根本目的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
4.真理的含義,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嗎?
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的特點:
①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
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其反映的內容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第二、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實踐本身也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關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權力、地位而改變。
【提示】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觀性告訴我們:判斷我們的認識是不是真理,其參照系只能是客觀事物本身,即主觀反映是否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一致。而對于同一個確定的客觀事物,其本來面目只有一個,因此與之相一致的主觀反映也只能有一個。
②真理的相對性
a、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示】
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
真理與謬誤
(1)真理與謬誤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就是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謬誤,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與謬誤之間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真理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了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b、真理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示】
這里的特定過程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
【注意】不能絕對地說真理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從真理的客觀性來說,真理是絕對的,從真理的相對性(具體的、有條件的)來說,真理又是相對的,所以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5.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
(1)認識具有反復性
第一、認識的主體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二、認識的客體的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因此,對某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注意】
既不能為任何正確的認識都要經歷多次反復才能完成,也不能為只要經歷一次或幾次反復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