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貨幣
第一課
基礎知識結構
一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商品(w):
(1)含義: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須用于交換,不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
(3)商品與其他勞動產品的關系:
①區別:第一,商品用于交換,其他勞動產品不用于交換;第二,商品有價值,其他勞動產品沒有價值;第三,商品屬于歷史范疇,其他勞動產品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范疇。
②聯系:第一,二者都是勞動產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價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4)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①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隨著生產和科技的發展而不斷被發現,同一種商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
②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2、貨幣(g):
(1)貨幣的產生:①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商品交換的發展有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階段;擴大的物物交換階段;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階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階段。金銀一旦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了貨幣。
②一般等價物是能夠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各種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
(2)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3)貨幣形式的演變:金銀條塊——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等等。
(4)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商品和貨幣的本質屬性都是社會屬性,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一種生產關系。商品交換實質是相互交換勞動。因此,金銀作為貨幣,同樣代表這一生產關系。)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貨幣的職能含義:
2、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貨幣所具有的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貨幣能夠成為價值尺度的原因:貨幣本身是商品,有價值。
③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顯示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④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第一,二者區別(含義不同):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第二,二者聯系: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流通手段(又叫購買手段):
①流通手段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義(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即w——g——w)和對生產者的啟示(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并且賣個好價錢,才能生存發展下去。反之,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商品能賣出去,并賣個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③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3、貨幣的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4、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和貨幣的流通次數所決定。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