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課標與教學要求
1.課程標準的要求
分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幾種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2.教學要求
了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理解貨幣的概念、本質及其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理解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了解貨幣的其他職能。
了解紙幣產生的原因。紙幣的含義、優點及發行規律。
了解貨幣流通公式、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理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了解支票的含義、類型及在使用上的特點。
了解外匯和匯率。
理解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材分析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1.教材梳理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與誤區分析
①貨幣的本質
準確地理解貨幣的本質,是把握本課知識的基礎和關鍵,是聯結本課其他知識的紐帶,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準確理解貨幣的本質,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首先要理解“等價物”的含義:在商品交換中,一個商品充當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材料關和它相交換,我們就說這種商品是等價物。
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上的19世紀初某山村上演的商品交換的一幕,合理引出“一般等價物”的出現的必然性和它的含義。(在“一般等價物”含義中突出“一般”的兩層含義,一是它在市場上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換。二是它可以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這時突出兩個“一切”很必要。)
最后分析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系。只有當貴金屬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貨幣才出現了。一般說來,充當貨幣的商品必然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價值大;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攜帶。要突出馬克思的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從貨幣發展的歷史和金銀具有的優點兩個角度分析這句話的意思。
②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基本職能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問題。
首先要強調“基本”,它是指當貨幣產生時,貨幣就具有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職能。后來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又衍生出了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價值尺度職能的講解中,側重講價值尺度的含義、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職能、價格的含義以及這時貨幣的特點。
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的分析,一方面強調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另一方面也要強調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區別主要是他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流通手段側重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職能。而商品流通是側重的商品交換的形式,是與之前的直接的物物交換相比較的。
在講完這兩個區別后,還要注意分析這時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有什么樣的特點?即要求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2、問題探究
【自主探究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到農貿市場購買糧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購買油、鹽、醬、醋、服裝、鞋帽、文化用品。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都是商品。
上述不同種類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母親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
第一問要求學生由表及里,從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換、勞動產品。
第二問要引導學生掌握商品的綜合特征。
【自主探究二】
19世紀世紀初,某山村曾上演過這樣的一幕:有牛奶的人喊:“要牛奶的拿鹽來!”有鹽的人喊:“要鹽的拿矛頭來”有矛頭的人喊:“要矛頭的拿咖啡來。”而有咖啡的人喊:“要咖啡的拿紅珍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