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常識》考點解析教案
專題四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
(1) 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
考點一:了解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重要意義。
在此背景下,蘇俄自1921年3月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
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有: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是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重要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了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即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考點二:理解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XX年江蘇已考)
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主張消滅商品經濟,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由國家調節商業。不過,列寧仍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
(2)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
考點一:理解《論十大關系》關于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觀點
怎樣借鑒蘇聯經驗,避免我們少走彎路,成為當時我國必須認真思考、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在1956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十大關系》的報告。
主要觀點:
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這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詳細分析見p71)
②協調比例關系。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
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絕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
要按照農輕重的秩序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使重工業的發展有可靠的基礎;
為改變歷史形成得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和戰備需要,要大力發展內地工業,但要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礎,使我們更有力量發展和資源內地工業;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為了加強國防建設,必須加強經濟建設。
③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必須兼顧。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下,擴大地方的權力,以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的地方兩個積極性。
④向外國學習。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切民族、一切國家好的東西都要學,必須有分析有批判的學,不能盲目的學。
《論十大關系》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數政策主張,直至今天,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蘇為鑒,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考點二:了解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
1.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毛澤東對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持積極態度。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黨的八大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即在工商經營方面,應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應按計劃生產,附有一部分計劃外的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應以國家市場為主體,附有一定范圍的由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這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