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學案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 教學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課程標準】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要求】
1、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在紡織、冶金和制瓷等部門的發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業多種經營模式,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3、欣賞精美的手工業品,體會工匠的創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國文明成就的輝煌,培養愛護文物的意識。
【知識梳理】
一、手工業的經營模式
1、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式(漢代還出現了田莊手工業)。
2、官營手工業由官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⑴沿革:夏商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制度,設置工官,組織和管理手工業生產。從漢武帝時代起,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
⑵特點: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專門負責制造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工官”工場的制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
⑶影響:“工官”制度使得水準較高的手工業技術局限于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3、匠戶: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做“匠戶”,元代以后,匠戶被編入專門戶籍,由專門機構直接管理,限制了其人身自由,嚴重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
二、手工業發展的成就
1、紡織業
⑴新石器時代,紡織業技術萌芽,出現了人工育蠶和絲織技術。在該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陶紡輪和骨梭、骨針、骨錐等器物。紡織最初用的原料是 麻和葛 。
⑵商周時期,紡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周代婦女的紡織生產被稱為“婦功”,并和其它行業并列,稱做“國有六職”。
⑶漢代,紡織技術相當發達,品種繁多,技術高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蟬衣”以及“起絨錦”是典型代表),漢代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地中海地區,中國因此被稱為“絲國”。
⑷唐代,官營紡織業有相當大的規模,私營紡織作坊興起。
⑸宋代,紡織業有了更大的發展。 棉花種植 及棉紡織技術已推廣到閩粵等地區,絲織工藝水平有新的提高。
⑹元朝棉紡織家黃道婆,創造了新式紡車,推廣傳授織造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
⑺明代,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紡織手工業作坊或工場中不僅集中了眾多的雇工,而且在一些紡織業發達的地區還出現了自由勞動力市場。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關系的出現,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
2、冶金業
⑴冶銅、青銅鑄造: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非生產工具的小件銅器。
商代,青銅器的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精品。
西周,青銅器鑄造工藝水平高,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制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
⑵冶鐵:
春秋晚期,出現中國最早的人工冶煉鐵器。
戰國時期,鐵器廣泛使用,煉鋼和淬火工藝已經有所發展。
漢代,漢武帝時代推行鐵業官營制度;冶鐵開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風形式由自然通風——人力皮囊鼓風——畜力鼓風——東漢杜詩“水排”(水力鼓風裝置),不斷提高生產效率。